2010年工作總結及2011年工作計畫

年初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環保局的業務指導幫助下,我市各級環保部門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大力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加快啟動生態市建設,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環保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現將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年年主要工作情況

(一)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市民環境保護意識。面向全社會開展環保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六·五”世界環境日前後,我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載體,積極發動政府部門、街道、村鎮、企業、學校、社區共同參與,力求造大聲勢、高規格、高層次、高質量、全方位開展宣傳活動。淮北日報刊發了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36周年專版,分管副市長發表了紀念世界環境日的署名文章;淮北電視台在世界環境日宣傳周期間連續7天播發了環境宣傳口號;全市懸掛宣傳橫標136幅,出牆報、專欄、黑板報235期,張貼宣傳畫5000多張,印發各類宣傳資料40000多份;48家單位的領導發表了閉路電視講話;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競賽38期次,參與人數超過5000人;全市34所綠色學校開展了“我為保護校園環境獻愛心”為主題的班會活動,直接參與的學生達45000多人。

(二)強化建設項目環境監督管理,努力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各級環保部門嚴格環保準入制度,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嚴格遵守環保審批程式,對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製漿造紙以及電鍍、製革和化工等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不予審批,決不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以更好地保護資源和環境,保證我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積極推進公眾參與,發揮社會各界的監督作用。新建項目在環評階段,即將建設項目概況、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污染防治對策措施及環境影響評價主要結論等項內容,面向所有受建設項目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個人,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公示,同時發放環境影響評價公眾意見調查表,徵求公眾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意見。這些措施和制度的實施既尊重了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又吸取了民眾的智慧,有效地避免了可能因環保決策不當造成後患,從而避免因環保審查失誤而新產生重污染企業。

(三)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整治企業違法排污行為。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和省環保局的統一部署,我市今年繼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民眾健康”專項行動。

----開展徹查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進一步開展徹查違法排污企業專項行動,對我市境內所有企業進行了一次摸底徹查,準確把握了我市排污企業狀況和新建建設項目進展情況,查處了一批環境違法行為。重點檢查了各類工業園區入住企業的環境影響評價執行情況和項目建設“三同時”制度落實情況。

----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現場環境監督檢查。對重點水污染企業經常性的進行現場監督檢查,使各企業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確保達標排放。對檢查中發現的違法排污企業,除責令其停產整頓外,還建議有關部門嚴肅查處責任人。全市環保執法人員對重點排污企業實施經常性地現場督查,每月現場檢查不少於2次;一般排污企業每月現場檢查不少於1次,節假日、休息日、夜間實行不定期抽查。去年以來,環保執法人員就對全市100多家企業進行了2800餘戶次的現場督查,確保各排污單位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

----對烈山水泥群的環境整治不斷深化。目前正在起草方案,準備按照國家新的產業政策要求予以取締,以徹底消除烈山地區水泥行業粉塵污染問題。

----對個別企業的嚴重違規行為進行掛牌督辦。促進企業對環境保護工作更加重視,及時整改環境問題。

(四)多措並舉,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

----藉助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污染減排。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充分融入了循環經濟和節約型社會發展理念;把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八大基地、一個中心”的建設規劃,在工業園區建設中,實行統一規劃,整合項目資源,形成企業間的共生網路,使資源得到梯級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藉助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污染減排。一是積極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全市每年產生約460萬噸的固體廢物,其中煤矸石360萬噸,粉煤灰100萬噸。通過煤矸石發電、粉煤灰綜合利用和煤矸石回填等,基本可將固體廢物全部轉化。二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通過對煤炭開採礦井水淨化、洗煤廠用水閉路循環、企業冷卻水循環使用及大唐(淮北)發電廠採用新型乾式除灰,每年節約用水約6100萬噸。三是切實強化資源環境管理。實施“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7000多口,總池容6萬多立方米,年產沼氣2200多萬立方米。建成省級百佳生態村4個,市級生態村9個,縣級生態村28個,建成中小型沼氣工作站3處,大型沼氣工作站1處,有力地推進了農村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

----藉助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污染減排。為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資源浪費,近年來我市共取締關閉“十五小”“新五小”等能耗高、污染重的企業26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