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班級小結

1、 預設有度

當一個文學活動呈現在面前的時候,我們思維的定勢是:“挖透”,字裡行間,我們都喜歡手把手來做提問。這樣顯然對大班孩子自由跳動的思維形態是有害而無益的。大班的活動預設應更具有開放性。

針對大班孩子喜聞樂見的開放形式,我們通過“浦東浦西手拉手”這個活動展開。我們預設了這樣一個故事:爺爺到浦東去喝喜酒,卻對上海的新的交通路線沒有了方向。預設的教學方向是:引領孩子自己通過尋找交通地圖來為爺爺找到去浦東的路線。我們對孩子經驗的預設是:已經去過浦東陸家嘴,乘過軌道交通、輪渡……這些直觀經驗能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活動內容,所以我們大膽放手,設計了這樣一篇教案

l 在經驗的積累上注重感官——全方位的感官(看、聽、說、記錄)經驗的收集。

l 在學習空間上,除了在教室里尋找地圖上的過江路線,還有真實經驗的反哺,思維的空間上拓寬促使孩子操作的興趣提升。

l 在教學內容上,因為孩子在“我的家鄉在上海”這個主題活動積累的經驗,孩子已經沉浸在這個主題中,他們經驗的積累已經能勝任這個環節(通過兩課時的《軌道交通》、區角活動《地圖的秘密》等活動的進行我已發現,孩子對地圖上的軌道交通路線和地圖的圖例已經有了認識),並發現孩子不滿足。所以,選定了這個活動內容,擴大地圖探索的領域,從單一的軌道路線,拓展到多條交通路線:輪渡、隧道、大橋等等。讓孩子操作的面更廣,更大更有挑戰意義。

l 教學評價的開放:評價方式除了幼兒與教師的評價(預設的答案)、幼兒對自己夥伴間的評價(合作效果),還有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記錄)。評價的指向:路線數目、記錄方式、合作方式、現場問題的調空(孩子突發問題的解決)。多種方式多種應對方案。

l 教學方式的開放:談話、競賽、操作多種方式的融合。採取孩子和孩子、孩子和教師、教師和孩子之間質疑、對話的互動方式,大量利用開放式的提問:為什麼?你怎么知道的?你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等,幫助孩子拓展思維,又對孩子的回答進行預設,對重點疑點難點進行預設,以預設輔助的提問方式為主,推動孩子思考的深入,而並非直接告訴他們答案。

從這些開放式的預設入手,孩子能在活動背景之下寬鬆又有的放矢地展開探索,活而不亂,輕鬆又不膚淺,有張有弛。果然,孩子的表達表現很精彩,現場氣氛很活躍,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生成有道

有時我們看重的是孩子在一般狀態下,原始的生成活動。其實,我認為,沒有一個生成是沒有原因、純粹原始的衝動,其背後都有經驗的支撐,興趣的引起,都有一定的理由,到了大班,孩子的思維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質量的生成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提高。生成為預設提供了來源,所以,我們注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培養,提高他們生成內容的質量(舉例:爬山:在平地上往山上爬會發現自己面前的山是最高的,可是爬上了山頂卻發現,還有比自己所爬的山更高的山頂),我們班級從托班到現在,已經爬過了無數的山頂,所以,孩子的生成質量需要不斷的提升才能滿足集體活動的需要。下面是我們所做的一些努力:

1、 示範批判性思維

幼兒觀察成人的批判性思維時,他們更可能會認為,批判性思維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一種活動。實踐中我們經常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實地演習,如:春天下雨好不好?有很多孩子說:“春天下雨很好”,可是我卻示範了一個相反的例子:“春天下雨都是好的呀?我怎么覺得春天下雨也很麻煩呢?”果然,還有許多孩子和我的提法不謀而合,於是孩子們就自發分成了兩派,有的孩子說:“春雨讓小花小草能喝夠水”之類的正方,有的孩子卻說:“春雨把馬路都打濕了,騎車的人很容易滑倒”之類的反方,生成的話題不局限於一個方向,而是真正激發了孩子暢所欲言的表達。至此後,每次孩子發現一個問題,他們都會考慮:是不是真的這么好?是不是真的這么壞?有了辨證的邏輯思維,孩子的生成的點就多了,思維的面就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