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班級德育工作總結

貼近學生實際,以適應學生的認知為前提。 

把學生當作“有眼,有耳,有頭腦”的人,積極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學生主動參與與多元價值分析選擇中,培養起真正內化的、穩定的價值體系,這就要求德育內容可信度高,貼近學生實際,以適應學生的認知為前提。 

一、內容小巧、切入合理。 

德育工作,要注重加強對新時期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及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特點的研究,關注學生心理需要,逐步提高學生道德評價能力。真正實現學生人性上的覺醒,為形成長期穩定的道德行為提供了必備前提。 

二、主體參與、實效突出。 

道德是發自個人的良心、是自覺自愿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道德的倫理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作為道德主體的學生如果不直接參與體味,那么便缺乏主動思考、討論和自主選擇的空間。在社會日益開放、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導致德育的實效性缺乏。 

每節德育課,提前一周通知學生要討論的主題。由每個小組各派一名代表對主題進行辨析,並揭示其內涵與預示行為的必然性。 

三、形式靈活、生動活潑。 

任何工作的完成都不一定有固定的路子與模式,尤其是德育工作,它的直接對象是人,其靈活性更不言而喻。除注意不同心理特點、不同道德層次、新形勢下社會的需求外,我更注重德育形式的靈活。 

我班的德育課,有辨析會、講演比賽、道德評議、又有實話實說、答學生問等形式。有次考試前夕,我班利用德育課舉行了一個“抄襲的滋味”實話實說,把抄襲者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層次深入,深入細緻。 

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其中即需要點滴的滋潤,又必須有較深層次的理性提高。如在放假回來的第一個星期,進行了第一次道德講座,題目是:紀律是自由的保證。我提到:“正是限制了個別學生的絕對自由才保證了大家的自由,構想如果沒有良好的公共紀律,那么你想學習時,別人大吵大嚷無休止的戲笑玩耍……請問你的自由何在?因此,國家法律是必要的,也是威嚴的。那么《中學生守則》何償不是為了保證學生自由而制定的呢……”讓學生由平時的最基本的行為觀念,上升到做人的準則,從內心完成對學校管理的認同,把外在約束轉化為學生的道德習慣,這樣才能產生長期的、穩定的道德行為。 

五、目標明確、放眼未來。 

今天的孩子是將來社會中各種角色的扮演者,也是各種社會責任的承擔者。道德教育理應追求道德人生最高境界的達成,理應以實現德育的個體享用性功能為己任。 

總之,教師在德育工作中要確立長遠的德育目標,想到現在對孩子的培養是為了他們30歲以後的生存,是為了將來國家的振興,這是德育的真諦與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