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人民政府XX上半年工作總結和下半年工作總結

XX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區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沉著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困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新的進步。

據初步統計:1-6月,實現生產總值70.63億元,比去年同期(可比價,下同)增長14.9%。區屬經濟完成增加值34.0億元,增長15.1%。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205萬元,增長6.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0.2億元,增長16.5%,其中:工業增加值47.3億元,增長17.3%,區屬工業增加值10.6億元,增長26.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45.4億元,增長17.9%;市考核重點工業企業增加值3.4億元,增長36.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0.4億元,增長11.2%。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19.0%。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3億元,增長13.5%。實現財政收入1XX萬元,增長29.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4億元,增長123.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1億,增長3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9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85元,增加255元。

回顧上半年工作,區政府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堅定不移抓發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發展思路更加明確。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審視和校正發展戰略,更加注重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圓滿完成了《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以及11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區”、“特色工業強區”、“區域性商務中心區”和“區域性居住中心區”的發展思路,確定了“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人民收入”五年翻番的主體目標,引導東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認真貫徹省委“工業強省”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圍繞“構建特色工業強區”目標,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工業強區”戰略的決定》,更加明確了“全力打造冶金、化工、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適合中心城區特點的都市服務型工業”的發展思路,推動產業競爭優勢從主要依託特色資源向主要依託特色技術、特色產品、特色產業集群等方面轉變,“工業強區”戰略進入新的實施階段。柱宇公司、久欣鈦業、鈺紳工貿等企業建成投產,順騰燒結礦化劑系列產品、帥豐冶金輔料、鑫帝選礦等骨幹項目加快建設,中匯特鋼提釩綜合改造、鼎星鈦業鈦白粉生產擴能等重點技改項目全面開工。上半年,建成工業企業15家,在建工業企業10家,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3個。

三產發展步伐加快。加快實施“三產富區”戰略,圍繞“構建區域性商務中心區”目標,認真落實《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博勝購物中心等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金福商業批發城、密地倉儲貨運市場等項目進展順利,攀西菸草物流中心等項目前期準備有序推進。努力提升服務業檔次,做好了轄區商貿流通企業普查和轄區專業市場調查,完成了《城市商業網點布局規劃》,首次召開了餐飲企業代表與行業主管部門座談會,組建了**市鋼材交易協會、餐飲行業協會等個私協會,舉辦了全面質量管理培訓班。全力打造旅遊品牌,攀西陽光度假旅遊區被評定為省新五大旅遊區之首,城市休閒漂項目納入攀西精品旅遊線路,國家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申報工作紮實開展。積極培育消費熱點,進一步加強食、住、購、娛等要素建設,抓好節假日促銷活動,成功舉辦了“XX迎新春購物月”等活動。

農民增收途徑拓寬。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阿署達村試點工作全面鋪開,木棉新村建設積極推進,華西希望集團阿署達農業合作項目順利實施,沙壩村與市農科所共建示範區項目完成了專家示範基地選點。通過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們進一步完善了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途徑。全面推行了農村糧食直補政策,嚴格執行農民“零負擔”制度,繼續抓好特色水果種植和養殖業發展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民政策性收入不斷增加。積極鼓勵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房屋租賃、汽車運輸、農家樂等非農收入不斷攀升。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進一步健全了農村就業技能培訓和外出務工獎勵辦法,培訓108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362人。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機場5號排洪溝全面完工,第十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進展順利,雙龍灘水庫建設籌備工作有序推進。

財稅管理不斷加強。加強財源建設,強化稅收征管,區本級財政收入半年突破億元大關。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辦大事,確保了工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雙創”活動等重點項目、重點工作的支出需求。用好用活財稅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對“工業十強”、“商貿十強”、“納稅十強”企業進行了表彰,安排再就業、農民務工補貼和種糧“兩補”等三項扶助資金46.5萬元。深化了部門綜合預算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完成了企業學校、市環衛系統的資產移交。做好了政府採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