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屆畢業生畢業感言

大四上學期仍然選了11門課程,當時是想可能會選擇保送到外校去,怕大四階段墮落了,所以狂選了這許多課程。後來在本校內碰到了中意的導師及中意的課題組,進了課題組才發覺課程選得太多了也有不妥,因為進實驗室比較早,未來幾年內深入研究的方向都比較明晰,大四上大部分時間都賴在實驗室,懶得去教室走動,課選了11門,吃透的也就《電分二》,《繼保》,《電自》,《直流輸電》這四門。

進課題組後接觸了新的老師及一大幫師兄師姐,想問題方式,做人,做事,做學問方面都有了質變。程老師教導要狠抓數學功底,給我指明了除了幹活之外閒暇的時間我應該幹些什麼。文老師諄諄教誨要勤于思考,勤於總結,項目中的仿真及動模實驗數據,波形要拿出來思考分析原因,要養成勤於寫工作日誌的習慣,記錄文獻閱讀,仿真及動模實驗過程中的許多心得,可疑點,關鍵點;要勤寫文檔,勤做總結。勤寫文檔,勤做總結方面我挺慚愧的,原本打算大四時將前面三年所學過的課程每6個小時總結一門課程,後來只搞了幾門非常感興趣的課程的總結,像工程電磁場之類的能讓人的數學功底發生質變的課程都因興趣專向手頭的專業方向而擱淺。還記得有人評論拿破崙,說拿破崙是很善於總結歸納的傢伙,他的頭腦不是百科全書式的,但他的清晰的頭腦能夠讓他在迅捷地找出解決問題的他頭腦所存在的最佳策略。前面四年的所學總結肯定是要做的,現在還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完全融會貫通。等我能把我頭腦里的千萬億個存儲單元像計算機一樣一級級分區,編址時,我頭腦估計就可如清末官商胡雪岩年輕時那樣眼睛睜開時就能保持方寸清晰。尊敬的孫sir教導一個專業的標準是:不放過一絲一毫的疑問。告誡要勤于思考,提取共性的理論性質的東西,而不應疲於奔命,光是重複性地做仿真等。前面兩個月忙船電方向的項目我也深有體會,感覺被項目甲方牽著鼻子走,項目甲方提的許多要求並不都合理,被一群不太懂的人牽著鼻子疲於奔命地做一些重複性的沒質變的事情,等回過頭來發現原來是一場空忙活,那種感覺我可不想體會第二次。孫sir還強調定時完成計畫的重要性,這是我的一貫作風,只是有時目標定得太緊,仍會有些拖延。

在課題組裡認識了一些我所欣賞的人,也結識了一些可以推心置腹地談問題的朋友,能夠與人在精神層面做和諧坦誠的溝通,這是一種很美妙的境界。

在實驗室6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學會了如何說人話。學會了如何將一件前景並不明朗的事情如實說清楚同時又不打擊人的鬥志。以前說話太過僵硬,太過直白,從說出的話中找不出丁點兒說話藝術的美感,能夠找到的只是說明書式的陳述,直白的觀點。

大學階段另外一個與課堂,實驗室同樣重要的培養人的場所是公選課及各式各樣的講座。公選課及講座我聽得並不很多,但仍有幾場記得很深,很有收穫。聽邱成桐先生講座才知道什麼叫大家風範,什麼叫學術,才切切感受到自己真的很渺小,從此不再吹噓,雖然他滿口廣東口音,聽懂的不多,但聽懂的部分道理都記下來了,也在用於實際行動。聽吳學謀先生講泛系論才切實地感受到為什麼國外只有‘doctor of philosophy’而不像國內這樣劃分‘工學博士’,‘理學博士’等等方向。這位老先生漢語甚於邱成桐先生,滿口廣東話,他的講座一句也聽不懂。不過幸好這位老先生考慮周到,講座前以將他的講座內容印成小冊子,發給每個人,聽了這么多講座,這么認真地對待講座這種學生組織的活動的老先生我還是第一次見到,吳老人品,修養之高可見一斑。從吳先生處學到了如何從哲學,從泛系統論這么一個更高層面去思考問題,看他取得的成果才感到有多高的思想層次,有多高的修養才能做多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