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畢業論文選題範文(參考)

[摘要]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闡釋力;詩史互證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史互證法並置、比較,認為語境的研究範圍廣泛,而詩史互證所涉及的所指,則是較為集中的;文章認為語境與詩史互證是交叉關係,語境性質與“詩史互證”之中“史”的文獻性質相同在於二者都具有層次性,相異在於前者具有動態性和歷時性,後者則具有靜態性和共時性;語境概念明確地引入古典文學的研究似乎有利於拓寬古典文學研究的方法論,使詩史互證等方法在傳統基礎之上融入現代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論的系統化與學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字]歷時語境;共時語境;詩史互證;比較

把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史互證法並置、比較的目的是,探究二者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也許對比研究中可以發現對於雙方都有啟發意義的所在,分析之後有望發現,雙方可以互相吸取有益內容,從而得到豐富和發展。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闡釋力;詩史互證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語境的研究範圍頗為廣泛,而詩史互證所涉及的所指。則是相對較為集中的。

語境重要性的原因在於語境概念自身的獨特性。“大約1960以來,語言學模型在文學文本描述中的直接或間接運用取得新發展”、“總而言之,詩學的許多問題也就是話語和語言的問題,反之亦然”換言之,詩學的問題即語用學的問題,“語用學研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意義和語境”,作為語言學重要概念的語境是和文學研究緊密相關的。

古典詩歌是脫離了具體環境的文本,其闡釋主要依賴語言語境,而在一般觀念中可信度較高的歷史文本則成為古典詩歌研究經常參閱的重要資料,最為典型的是古典詩歌研究界盛行至今的“詩史互證”法,就是在預設了歷史文本的真實性後對古典詩歌進行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語境與“詩史互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去甚遠:前者是語言學的概念,後者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際上二者在文學研究中有著密切關係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的“詩史互證”法與語用學中的語境概念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這在本文的比較研究中將會得以體現。

一、語境概述

語境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區分語境為兩類:“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語境是語言學的核心概念,語境概念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語言學家給語用學下的定義之中,如,語用學研究話語與言辭情境相關的意義;語用學研究由社會語境確定的人類使用語言的條件;語用學研究怎樣運用語境來推斷出意義;語用學是研究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的(yule,1996:3)。從以上幾種語用學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在具體的用詞上略有差異,但主要觀點是一致的:從語境的角度研究語用學,充分肯定了語境在語用學研究中核心概念的地位。

《語言與語言學詞典》routledge dictionary 0flanguage and lingustics語境的定義,語境指交際情景的所有因素: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特定的言語情景語境和發話者和受話者間關係、他們的知識和態度的社會語境。

動態性是語境的重要特性之一,徐盛桓強調語境是個動態的概念,語言是在社會語境中形成的,語境決定了語言的運用;朱永生及其他學者的對語境動態性的研究表明:動態性是語境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動態性就其實質而言,是從歷時角度對語境研究的深入;歷時性與共時性是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中對語言研究的著名的幾對區分中的一對。動態性是在時間變化著的歷時性中的動態,動態性與歷時性關係密切,語境的動態研究是索緒爾歷時性觀念在語境研究中的具體化。

二、詩史互證概述

關於詩史互證傳統的形成及對於該種詩歌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郝潤華的博士論文《(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作了歷時的、系統的、深入細緻的研究,該論文從古代經疏到詩注方法的嬗變過程、論述了以杜詩箋釋為主的宋代詩歌詮釋學的發展、探討明清詩歌詮釋與詩史互證法的確立,認為詩史互證法成熟的標誌是《錢注杜詩》的產生,《錢注杜詩》是詩史互證方法的典型範例。

“詩史互證是我們優良的學術傳統。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則提倡以詩補史,曾說:‘今之稱杜詩者以為詩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詩者,但見以史證詩,未聞以詩補史之闕,雖曰詩史,史固無籍乎詩也。’”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有鑒於此,從事 “以詩證史”研究,他的《元白詩箋證稿》學術價值很大,深受學界推崇。通過辨偽存真的“以詩證史”,可補史書之缺,從而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