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活動要注意哪些因素?

活動策劃是現代生活的必須,那么,如何策劃活動?策劃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因素?如何將活動策劃的更完善更完備?不妨一起來了解下!

應該說這樣一個活動,表面上看還是非常完美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代表了單位較高的策劃活動水平,然而,如果按照邵珠富“1厘米行銷”的理論和在國內講課時提到的企業的通病“挑不出毛病,找不到亮點”的角度看,其實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的。

有沒有搞好“五個w”和“一個h”的問題

策劃其實也要講究新聞的“五要素”或“六要素”的,具體包括四個或五個“w”和一個“h”

五個“w”是指whenwherewhywhowhich和一個“h”即“how”,即要搞清楚你的活動是“誰在搞”“什麼時間搞”“如何搞”“在哪裡搞”“搞哪個”的問題和“怎么搞”的問題。比方說在這個活動中,是報社聯合儒商們在搞、是在曲阜搞、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誠信、活動如此如此搞等問題,應該說在五個“w”的基本戰略已確定了的前提下,如何解決好一個“how”的戰術問題往往成為決定活動策劃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在整個活動策劃方案中,“五個w”的問題解決得還不錯,但“一個how”的問題解決得還不夠,甚至是整個活動平淡沒有亮點,或許整體上看不出毛病,但的確也沒有太多亮點。而沒有亮點的活動,是很難產生好的行銷效果的。

比方說,現在中央電視台選男主持人都要講究或“帥”、或“賣”、或“壞”、或“怪”,一個人長得醜並不可怕,關鍵是醜得要有特點,像潘長江,可能算不上帥哥,但觀眾照樣喜歡,原因就在於他有自己的特點;同樣於產品也是如此,去年邵珠富給一款海參策劃了“小丑參”的概念,之所以賣得紅紅火火,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點——雖然樣子醜,但卻是沒有任何添加的、人工土法加工的、天然的海參,因此仍然得到消費者的喜歡。

我們的活動沒有特點,也沒有亮點,或者說“特點不特”“亮點不亮”,怎么會產生好的行銷效果呢?因為,整個活動很難找到讓人眼前一亮、情緒激動的地方。

貼“地氣”,還要有“人氣”

在探討的過程中,邵珠富曾經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我們不妨聽聽專刊部和品牌報導中心的意見,因為搞一個這樣的活動,不論事先渲染得多么厲害,其實現場均會是冷冷清清的、均不會產生較強的人氣的,而真正的人氣在於,事後相關報導的閱讀人群。而在這一點上,有沒有“亮點”或者“新聞點”就成為人氣提升的關鍵,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人氣,所以這方面不妨聽聽新聞報導相關人員的意見。

而縱觀整個方案,估計活動過後,除了自己的報紙報導一下、集團的報紙報導一下外,很難有讓其他媒體轉載或者感興趣的東西,這樣的報導“人氣”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其實在這方面,只要做小小的改動,有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效:比方說,我們有沒有制訂出“儒商十大標準和行為規範”,可以考慮將炒作的火力點集中到這一點上進行聚焦炒作;比方說我們有沒有搞出活動本身能夠讓人記住的、響亮的語言和口號,切記這樣的口號不一定要正統但一定是要有趣,哪怕是適度的擦邊球或者爭議也未嘗不可,畢竟有意義不如有意思嘛;我們有沒有一個類似邵珠富以前在國內講課時提到的“把”的東西,類似“紅語錄”“綠皮書”之類的,讓人們拿到手裡感覺到我們活動的正式,第二天報紙上也可以發發相關的照片,等等。倘若如此,或許會有些東西給人眼前一亮,則報導時就可以大肆渲染,說不定報導會吸引了人們的閱讀,自然也就有了人氣。國內其他媒體看到了這樣的報導,有故事、有儀式、有情趣、有口號、有承諾,給予轉載是完全有可能的。

知道“做什麼”,還要知道“怎么做”

知道“做什麼”,即五個“w”的問題,這只是解決了戰略的問題,知道“怎么做”,即“h”的問題,則解決了戰術的問題。但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是戰術主導下的成敗而非戰略主導下的成敗,在邵珠富《行銷策劃,有意義不如有意思》一書中,也曾經提到過,“戰略靠格局,戰術靠水平”,這也是邵珠富在國內講課很少講戰略的原因之所在。戰略如果講得太空,很可能會給人一種忽悠的感覺,只有戰術才有可能成為“硬通貨”,讓人家感覺到你的水平。可惜的是,整個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有“骨架”沒有“肉”,活動整體設計過於純樸簡單,缺少明顯的包裝和作秀的成份,現場儀式感也沒有做透,花絮估計也難以尋找,真的是給報導活動的記者增加了不少的難度。而這樣的報導即便出來後,人們閱讀的興趣也未必很強,更不用說其他媒體的轉載了。

好多時候,形式主義也非常重要的啊。畢竟,策劃有時候就是一場形式主義的東西,你的形式做得越好,越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注意力經濟才能夠得到集中體現。而至於內容,這更多的是內功,人家是看不到的,你只要關起門來苦練好內功就ok了。

並不認為企業家俱樂部好搞

其實,早在去年,在教育培訓處的時候,本人就有搞企業家俱樂部的想法,但後來的調研結果證明,這種想法還是過於理想主義了:一、企業家很忙,他們哪裡能夠拿得出時間來參加你的活動?二、企業家大多很自信,你拿幾個和企業沒接觸幾天、只看了幾本書的講師來糊弄他們,粘性太差了,怎么會能夠吸引得了他們呢?三、即便是要搞企業家俱樂部,也不是這樣粗獷式地搞,否則後果只有一條——辦不下去。

所以,後來的後來,也即是現在,每每周末,我基本上還是將更多精力放到了與部分企業家喝茶交流上了,而這樣小範圍的交流,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年不僅幾個企業家感覺收穫頗豐,還順便促成了幾家企業之間的大合作,效果真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