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讀後感:《梵谷傳》讀後的感想

初一讀後感:梵谷傳讀後的感想

德國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說過:“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與我內心的道德準則,他們在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這么多年,一直很信服這句話。豐子愷說人的精神層次像三層樓,第一層是飲食男女,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的是宗教。選擇讀書,也是為了拒絕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靈,擁有那最寶貴的兩樣東西。

歐文·斯通的《梵谷傳》,更讓我信服天才的命運,亦覺得豐老的話很有道理。飲食男女的幸福雖然有時如雞肋,可是離了它們,生活便也悽愴;但如果沒有精神,在我想來,人生會無味的多,雖然我們身邊的許多人都那么生活,而且在外人看來活得也自有樂趣。

我自認為不懂如何欣賞繪畫,那些名畫帶給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個自謂毫無寫作能力的年輕人寫的關於某人的悲慘而輝煌的人生,深深打動了我。原先,梵谷於我,只是一個書面名字,可是現在就感覺像一個很親近的人,你看著他在遙遠的時空經歷生活所賦予的一切磨難,感覺像是自己身邊的一個人。是的,我願意複述他的經歷就像我的親人所經歷過的。梵谷的一生像一片慘澹的灰藍,他專門從事繪畫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盡情迸發,繪畫藝術的獨特風格顯現異常,而生活的窮困潦倒也達到了極度。十年終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後的十年正是壯年,但他沒有家室的溫暖,每天吃乾麵包喝苦咖啡,有時甚至只吃麵包皮充飢;在阿爾勒那兩年多,他整天在陽光下作畫,頭頂都給曬禿了,才三十來歲滿腮鬍鬚,形容憔悴。可在那樣的日子,在他簡陋的臥室里總要增添幾幅油畫,那都是流傳後世的珍寶。1890年5月精神病發作,兩個月後在麥田向自己開了槍。

窮人勒緊肚帶創造稀世珍寶,最後把命賠上,這已經是件奇事,而那數百幅油畫得以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數十年,一百多年依然還鮮亮如新,這是一個更大的奇蹟。這首先得感謝梵谷的弟弟,我甚至認為,是提奧成全了梵谷的天才,今天的人們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換來的每幅畫,西方繪畫中一種獨特的風格得以發展,都得感謝他——同樣不幸的提奧,不管他是否僅僅出發於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讀《不合時宜的思想》時想到的,其實什麼主義,什麼原則,都不如人與人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