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讀後感: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

初二年級讀後感:讀數理化通俗演義有感

最近讀了梁衡先生的《數理化通俗演義》,對這種以章回小說形式講述科學史的方式感到很新奇,如果中學生能讀一讀這本書相信對數理化的學習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書沿三條線展開,一是講故事,用形象思維還原科學史上的人和事,以提高其閱讀興趣;二是講解知識;三是講解科學家在發現、發明過程中用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提高興趣,也能學到知識,更有世界觀、方法論的引導。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引起我更深思索的是書後《附錄——科學發現簡表》中列舉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953年的科學發現,共74件歷史事件,只有區區2名有關中國人的,一件是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件是祖沖之算出圓周率到七位小數。同樣這74件歷史事件中幾乎沒有亞洲人的身影,真是很奇怪。一部科學史幾乎是由歐美人寫成的,這又是為什麼?

最後,我想用書中愛因斯坦的一句話作結,不知是不是答案,“只要我還能選擇,我就將只生活在這樣的國家——在那裡普遍遵循的準則是公民自由,寬容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自由就是人們有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個人政治信念的自由;寬容就是尊重他的任何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