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瀋陽農業大學團委工作總結

XX年瀋陽農業大學團委工作總結

一、指導思想與工作目標

1,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團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精神,貫徹落實學校關於青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部署,圍繞學校中心工作,竭誠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不斷加強團的能力建設,承前啟後、銳意創新,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團結帶領全校青年為加快創建一流農業大學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2、工作目標: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學生活動為載體,依託各級團組織與學生組織,充分拓展“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藝術薰陶、科學技術創新、社會實踐鍛鍊等多方麵塑造青年,把青年培養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二、堅持思想育人,大力提高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

1.上半年的工作中,深入貫徹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兩會工作報告,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本道德規範為基礎,以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團支部政治理論學習、主題團會、團課觀摩、報告會、知識競賽、徵文、理論之光實踐教育等形式牢固構築青年一代的強大精神支柱。

XX年6月30日清晨,全校千餘名畢業生在學校組織下,來到操場參加畢業前的最後一次升旗儀式給畢業生同學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校黨委金寶蓮副書記的諄諄教導給予了畢業生以鼓舞,國旗下“忠於祖國”的莊嚴宣誓也讓他們備感即將肩負的重任,這成為了母校送給畢業生的最好的禮物,也是向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黨建黨84周年獻禮。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為進一步加強我校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推進共青團員理想信念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於XX年7月開展了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60周年”為主題的徵文活動。

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也得到了媒體的關注,5月20日晚,遼寧教育電視台報導了在我校召開的全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訓,6月9日遼寧教育電視台報導我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2.以加強共青團能力建設為契機,開展了團員先進性教育,努力加強共青團的思想建設。從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民眾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加強團的能力建設的戰略意義。保持團員先進性,就是要增強團員的時代先鋒意識,使團員成為廣大青年的優秀代表。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努力上進,成為大家學習的模範。

XX年4月29日,在世紀會堂舉行了五四表彰暨共青團理想信念教育動員大會,對XX年共青團工作中湧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並掀起了號召全體團員積極保持時代先鋒意識的新的高潮,5月4日,中央電視台整點新聞、遼寧教育電視台對此進行了報導。

我們的大學生中不斷湧現出優秀的團員青年,我校學生會主席朱勝藍被評為“瀋陽市十佳大學生”,作為當代先進青年,他知道應該樹立一面旗幟,一面爭先創優的旗幟,一面奮鬥不息的旗幟,這種心裡想著集體,想著廣大同學,全心全意為大家服務的信念為廣大團員青年樹立了楷模。我校研究生黃開華勇救落水老人,被遼寧電視台等採訪時“我們學校的同學看見了也都會這么做”的樸素回答,讓每個人的心裡都暖暖的,媒體稱讚我們瀋陽農業大學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3,充分發揮學生骨幹、理論社團、網路陣地的作用,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幫助團員青年正確認識各種社會問題和熱點、焦點事件,堅決同一切分裂祖國的言行作鬥爭;增強團結互助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團員青年自覺養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道德觀念和行為規範。

我們時刻意識到良好的宣傳媒介是創建積極的團的教育環境的重要條件,現代社會網路已經成為大學生認識社會與世界的重要途徑,因而我們把加強團委的網頁的建設納入日程,希望在這裡為廣大團員青年提供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台,我們的校團委網站最終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主題教育示範網站,這是對我們工作方向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鼓勵。

解決“三農”問題是時代為我們搭建的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平台,實踐三農、學習三農更是農業院校的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瀋陽農業大學團委重點培養、建立的“三農問題研究會”在探索中成長,獲遼寧省高校示範社團。

4,在全校啟動了大學生基礎文明修身計畫,深化“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題活動,認真引導青年學生堅定信仰、立志成才、提高素質、完善自我,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求學計畫和昂揚的精神風貌在新時代展現新風采。

為了提高青年學生的信仰意識、修身精神,XX年3月3日組織了青年學生幹部在克威園參加了緬懷張校長的儀式,緬懷我們的老校長張克威先生,讓青年大學生時刻記住“吃水不忘挖井人”,記住我們今天的幸福學習環境是來之不易的,鼓舞大家勇於探索、勇於挑戰、懂得珍惜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