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學院團委2010年工作總結

五、重視實踐教育,促進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健康成才。

按照學校確定的“踐行榮辱觀,服務新農村,投身‘兩個率先’,構築和諧社會”的主題,我院結合自身特色和學生特長,採用點面結合、集散結合、組建實踐小分隊等形式,在多方面嘗試突破和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嘗試在社會實踐組織發動機制方面有所創新。我院在全校率先啟動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制定《社會實踐課程教學大綱》和《社會實踐指導書》兩項基本檔案,發給學生人手一冊。其中明確規定,社會實踐是教學計畫中直接面向社會,走向社會,接受社會教育和實際工作鍛鍊的一門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教育課程;學生應將社會實踐看作是學校課堂教學在社會的延伸和拓展;學院將視社會實踐為一門課程納入學生綜合考評體系,社會實踐不符合要求將不得參加獎學金和各類榮譽稱號的評比。同時,點面結合、形式多樣、層層推進,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暑假前,院團委與各班主任通力合作,分年級召開動員會,廣泛宣傳社會實踐的目的和意義,營造出領導重視,教師盡力,學生涌躍參與的良好氛圍。

2、嘗試在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內容上有所突破。在重點團隊組建方面,我院力求與專業學習相融合,組建了“多背一公斤”紅色之旅小分隊。該小分隊既結合了建築學專業學生需要在風景名勝地寫生的專業特點,又切合了當前關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時代要求,把專業、旅遊與公益相結合,以把公益活動變成人人都能做,並且是人人都樂意做的事情為目標,通過活動提高社會整體志願服務意識,立意深刻,形式新穎。參加校、院兩級小分隊活動的學生,占全院學生總數的10%以上。在內容方面,我們首次組織了科研小分隊,對以往在創業計畫大賽和科技作品競賽中選送的一些作品,進行了全面梳理,從中精選了部分作品,安排指導老師利用暑假集中指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資料收集和論文撰寫工作。

3、嘗試在社會實踐的評價方式上有所變化。一是嚴格執行學校“四個一”考核標準,不打折扣。即要求每個學生必須進行一次不少於兩周的社會實踐活動、完成一份不少於1500字的調查報告或實踐心得、完成一篇自我總結以及儘量參加一支小分隊活動。二是逐級評定,使社會實踐考評的權

威性更強。對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成績的評定我們採用輔導員初評,學院團委複評,學院總支審核的評定體系。在此基礎上,由學院黨總支審核,給出最終考核成績,作為學生綜合測評的重要依據。三是注重交流,使社會實踐成果起到示範效應。學院要求各班級首先在班級內部舉行暑期社會實踐交流活動,推選出優秀社會實踐同學參加學院交流,在此基礎上,召開學院社會實踐成果交流大會,同時利用網路、展板等形式向全校師生展示我院社會實踐成果,激發全院同學投身社會實踐的自豪感和積極性。

我院XX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有力,成效顯著。整個暑期,我院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共接到學生投稿55篇,經初審向校團委暑期社會實踐專題網站投稿32篇,錄用24篇,錄用數位居全校各學院前列。在相關評比中有1個小分隊被評為“省社會實踐先進集體”、1人被評為“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1件作品被評為“省優秀調查報告”,9人被評為校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我院團委也被授予校“XX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組織獎”。

六、加強對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指導,發揮學生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 

加強對學生會工作的指導和幫助,支持學生會在服務大學生成才方面發揮獨特作用。院團委注重對學生會工作的引導和指導,充分發揮學生會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熱情支持、積極引導學生會圍繞學院的中心工作,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使學生會運行機制和工作活動適應學院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為校風學風建設服務。由於學生分布在兩個校區,學生會的工作難度較大,學生會幹部有時不得不在校區間來回奔波,但他們毫無怨言,能始終以“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宗旨,切實為同學辦實事,成功舉辦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得到同學們的認可和讚揚。現在,我院學生會已經成為培養選拔學生幹部的基地、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舞台和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骨幹力量。

進一步加大支持和扶助學生社團活動的力度。在XX年上半年的社團重新註冊登記中,由於原社團負責人畢業和多校區運作等原因,我院原有的不少社團未能重新註冊,這對我院的團學工作是一個重大損失和教訓。目前,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我院又重新成立了“時事政策研究會”、“大通聯誼社”、“大學生就業創業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這些社團組織舉辦的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業餘生活,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力量。今後,院團委將加大對這些社團組織的扶持力度,指導他們打造一些品牌活動,並且另外申報一些社團項目。

在回顧XX年工作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反思我院共青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社團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夠,沒有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社團品牌,共青團、學生會、社團“一體兩翼”的格局尚未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