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園導遊詞

三將軍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擊日本侵略軍 的桂林防衛戰中,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防山軍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第131師師長闞維雍壯烈犧牲。1946年, 國民黨政府建“三將軍墓”以示紀念, 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題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蘆形, 寬16米, 長20米, 占地320平方米。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 亦名紀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 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弔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淨境”後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築,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牆、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築。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 總建築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淨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築, 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裡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 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於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地, 得悉產於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 並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築。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 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 頂高6.5米, 建築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牆,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牆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 嘆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離亂, 望故鄉英俊, 共籌長策致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餘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於山脊, 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現並開發, 闢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岩記》詳載其事。曾公岩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於近觀遠眺山前山後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岩口。始建於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後易名“倚嵐”, 後改“碧虛亭”, 毀於抗日戰火。抗戰勝利後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 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遊人上下, 若穿雲步月, 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後小。洞中有全真觀, 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後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勝利後重蓋,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構, 飛角、單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級石階, 達正閣, 為8柱大廳, 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後通白鶴洞,經四仙岩, 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岩。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後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澤, 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禦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了人民民眾追求安定吉祥的願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岩、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 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岩、玄武洞進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