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園導遊詞

四仙岩 位於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 北連七星岩。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內有4個石筍, 傳說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岩口建有“簪帶亭”, 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 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厘米, 裡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雲洞 位於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壽佛洞, 寬敝若廳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寬3~4米, 長45米, 面積157平方米。朝霧迷漫時, 雲凝洞口, 故稱朝雲。洞開拓於明代, 太虛和尚修磴道, 並於絕壁處建樓閣。洞口有清詩刻兩件。

碧虛閣 在普陀山七星岩口, 因閣中函碧虛亭而得名。閣高7米, 面積270平方米。碧虛亭為宋代建築, 早廢。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兩層遊廊式亭閣。鏇梯而上, 上層遊廊連線大小不對稱的兩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遠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視七星岩內景。碧虛閣建築, 構思精巧, 吸收廣西三江程陽橋與桂林“吊樓”的民族、民間建築形式, 亭與閣層層挑出, 增加輕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虛”這一主題, 被建築界譽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範例。

曾公岩 原名冷水岩, 在普陀山東南, 與動物園相鄰, 曾作七星岩出口。岩高4~20米, 寬5~50米, 洞府, 岩前有石門, “屈曲而入, 則流水橫其中, 碧乳垂其上, 周環四視, 其狀如雕鐫刻鏤, 殆出於鬼工而不類融結者也”。源於地下河的清流, 穿岩而過, 溪水冰冽, 所以也叫冷水岩, 這是它不同於別的岩洞的特色。洞口留下宋刻10餘件。洞壁有“岩洞就是學校”、“敵人在轟炸, 我們在上課”等標語。抗日戰爭期間用作防空的岩洞比比皆是, 反映了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抗戰決心和必勝信念。

壽佛洞 位於普陀山西麓, 高3.4米, 寬6.4米, 深8.5米, 面積約54平方米。明代創為壽佛庵。庵前建棲霞寺。《臨桂縣誌》載: “順治八年(1651), 楚僧渾融和尚乃建為棲霞寺, 起藏經閣、聽月亭, 殿宇樓堂, 備極宏麗, 山水繞環, 竹樹掩映, 為一府勝游之地。”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 後毀於戰火。

彈子岩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寬14米, 高6~9米, 寬4~8米, 深65米, 面積280平方米, 呈弧狀。酈道元《水經注》說: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圓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驗其山有石竇, 下深數丈, 洞上深遠, 莫究其極。”宋淳熙間(1174~1189), 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劉諄, “買地為圃, 隔橋築亭, 仰觀岩石, 如坐冷泉, 對飛來諸峰, 遂為桂林勝游之最”。壁間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彈子岩50米, 高3.5~4米, 寬3~5米, 深18米, 面積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滿眼新綠, 令人留連。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駐”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賦》, 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論述鐘乳石成因的科學論文, 指出“泉春夏而滲流, 積久而凝……以歲而計之, 十萬年而盈寸”, 很值敝開。岩前有平台, 宋代曾建樓閣, 供地方官員視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劉希旦《省春岩》詩:“省春岩畔點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磯”, “泥燕不來燈光寂, 野鷺孤飛帶落暉”。寫出了省春岩寧得遊人賞柳。

雙忠亭 在靈劍江葛老橋北, 始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紀念明未殉難的瞿式耜、張同敝, 故又名“雙忠祠”。光緒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渾融和尚、性因和尚和義士楊義等牌位。抗戰期間被毀, 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