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公園導遊詞

月牙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詳月牙岩詩宏: “天設岩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 洞敝萬峰侵”, 月牙山景致優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 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遊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月牙樓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層, 下為餐館、小賣部, 中為素食館, 上為宴會廳、觀景樓。主樓長31米, 深13米, 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樓後有架空的走廊與後山涼亭相通。整個建築由樓、亭、廊組成, 高低錯落, 起伏有致, 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這裡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登樓品嘗地方風味的同時, 還可以觀覽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橋、展覽館以及遠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題詩讚美: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白然優。”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隨伴月牙岩之意。始建於清代, 1958、1978年兩次重建。為4柱、單檐、攢尖頂方亭, 長、寬各2.9米, 面積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觀景台挑出小東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遙看“花橋虹影”的最佳點。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寬1.5~3米, 深10.5米, 面積25平方米。在花撟遙望, 岩如新月。岩內, 清建有月牙山寺, 兩層, 上為觀音殿, 下為大雄寶殿, 毀於抗戰烽火。1963年在舊址新建“小廣寒”樓閣, 另建襟江閣, 以飛虹橋相連。在這裡觀景, 正如清人張寶描繪的: “螺峰遠近堆千點, 雉堞迴環鎖萬家。玉筍瑤簪山似畫, 丹楓紫桕葉如花。”

小廣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舊址, 依傍岩穴形勢築成3開間2層仿古樓閣, 硬脊、坡頂、翹角, 上有飛虹橋與襟江閣相連, 建築面積230平方米, 設旅遊商品點, 是觀景、購物的理想場所。

襟江閣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於清, 名文昌閣, 抗戰期間破毀。後建成眺遠樓, 1958年更名襟江閣; 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高14米, 長寬各7.8米, 總面積120餘平方米。

1964年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理論與歷史研究室設計, 與小廣寒統一構築, 二者均為2層, 而襟江閣標高較高。小廣寒橫向構圖, 6角聳立, 形成一隱一顯, 一低一高, 一後一前, 一橫一豎的強烈對比。襟江閣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龍隱洞的風景道上, 北有花橋, 西北有老人、疊彩諸山, 下臨小東江, 是遊人必經之道, 又是觀賞花橋一帶美景薈萃的勝地。

驂鸞亭 在龍隱岩東側的石台上, 名取韓愈“飛鸞不暇驂”詩意。《廣西通志》載, 為宋范成大建, 後廢。明復建, 更名怡雲亭。明包裕《重修怡雲亭記》詳記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驂鸞亭前臨小東江, 後陀山西北麓, 壽佛洞南側, 與飛來石相鄰。高7.5米, 呈不等邊多角形。蒼翠如玉屏, 清佟鈞刻“翠屏寒雨”於石上。

攬月亭 在月牙山瑤光峰頂, 原名噓雲亭。襟江閣旁有登山道可達。本世紀70年代新建, 為4柱混凝土結構仿古亭, 高6.5米, 長5.4米, 寬5.8米, 面積31.3平方米。宋光詡題額, 週遊書聯。灕江自北而南緩緩流過, 東岸民族風情園的侗族鼓樓高高聳立, 西岸虞山、疊彩、伏波、獨秀、老人諸峰歷歷在目, 是眺望桂林勝又一佳處。

丹桂岩 在市區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土和螺殼堆積層, 學中雖發現磨製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的遺址。由於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後壁尚有少量殘跡。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內乳石垂懸, 幽暗逼仄, 遊人多駐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餘件。宋熙寧間(1068-1077)在龍隱岩建有釋迦寺, 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閣。1988年建碑廊, 廊閣相連, 稱桂海碑林。其後, 又於岩側築陳列館, 3層, 高閣、曲廊、飛檐, 總面積達100平方米, 寬敝明亮, 是藏展與觀景俱宜的好設施。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跡。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遊人再現當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台於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遊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後人有“壁無完石”之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