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魚洞鄉大洞口,流經雲南的威信縣、貴州的畢節市、金沙縣、四川的敘永縣、貴州的仁懷市、四川的古藺縣、貴州的習水縣、赤水市,最後在四川的合江縣注入長江。赤水河共有40多條一、二級支流,大小支流352條,全長524公里,流域面積2040平方公里,共轄3省13個市縣,數百個鄉鎮,故被稱為川、滇、黔三省共享的“界河”。赤水市境內,有支流14條,總長230公里,流域面積1195.25平方公里。較有名的有大同河、習水河、中渡河、勞溪等,都可以分段通航,赤水河通航里程達700餘華里,曾在川鹽入黔的運輸史上發揮過重大作用。由於河床落差大,從海拔1500米的發源地遞降到海拔203.1米的入江口,故一路河岸峰巒疊嶂,灘險水急。明代詩人吳國倫在《赤虺河》一詩中作了生動描述:
萬里赤虺河,山深毒霧多;
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
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
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
吳先生勸我們莫渡赤水河,是因為這條如孽龍般的河,不知吞食了多少船隻,吞食了多少人的性命!滿江紅,滿江血,浩浩蕩蕩,奔流不回。這種長達8個月的紅色汛期,是自然中一大奇觀。其實,這是丹霞地貌岩石被風化、沖刷造成的,並不同於黃河,黃河渾濁是黃土高坡的泥土流失。因此,有人說:祖國母親身上的真正“血液”,就是赤水河。
(大同橋·千鶴島)
〔提示:建議凡去四洞溝的團隊,因時間較充裕,可停車3分鐘遠觀千鶴島;去十丈洞、大白岩方向的團隊則減慢車速,巡視一遍即可〕
這座橋叫大同橋。過橋就是黔北最大商城大同古鎮,四洞溝景區就在古鎮那邊。
現在大家往左前方看,那條支流就叫大同河,河口一帶叫截角丫,靠右山嘴,過去建有渡口碼頭,一邊還有座“映江寺”,河口中間,那座翠竹覆蓋著的沙洲就是四方聞名的千鶴島。別看只有一百來畝,棲居的白鶴卻多達千隻萬隻。從古到今,祖祖輩輩,不知有多少上上下下的鹽船、竹筏,凡經過千鶴島,都要友好地向白鶴們打聲招呼:“鶴們好啊!”據說就能保一路平安。有一年,一個姓查的船工,不信邪摸上小島偷了幾個白鶴蛋,這一下激怒了千百隻白鶴緊追不捨,硬是讓那隻鹽船撞礁人亡。當地一位90多歲的老人還記得,他在孩童時代就打過交道的一隻老“白鶴王”到現在還活著,仍然統治著這塊領土。在赤水河,這樣不可思議的神秘故事隨手可拈。古人講“松鶴延年”、“鹿鶴同春”,白鶴作為長壽飛禽一直是中華民間風俗畫的主題。今天,各位有幸看到這么多白鶴的舞姿麗影,相信有靈性的白鶴仙子們一定會保佑大家身體安康,事業有成,長壽永年!
(復興場)
〔提示:凡去十丈洞、燕子岩方向的團隊,建議在復興場老街口下車,沿老街步行至紅軍烈士墓止,時間務必控制在30分鐘之內。去大白岩、竹海公園、侏羅紀公園方向的團隊路過烈士墓時,放慢車速,點出紅軍戰鬥遺址後,可插述復興一段簡史〕
別看我們的赤水市地盤並不大,但在歷史上卻建了3座縣城,一座是今天的赤水市所在地留元壩,一座是今天的官渡鎮,這第三座就是我們腳下的復興場。
復興場最早是一個小漁村,北宋大觀三年即公元1109年,朝廷設仁懷縣,縣城就建在這裡,至今已有890多年歷史。明代萬曆二十九年平播之戰,縣城被毀於戰火,以後仁懷縣城重新選址,就修到了現在的赤水市區。一片廢墟的古縣城,直到清代乾隆九年即1774年才重新修復,並正式改為“復興場”,有“光復興建”之意,但民間仍稱這裡是“老仁懷”。復興場是赤水著名古商城,亦為黔北軍事要塞,南宋紹定六年即公元1233年,苗民作亂,占領了復興場、土城和唐朝壩等城鎮。宋理宗端平二年即公元1235年,皇帝派總制袁世明率軍征剿,最先攻下來的就是復興場。這是赤水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爭。苗兵作戰十分驍勇,袁世明久攻不克,傷亡很大,只好向朝廷求助援兵。朝廷立即派袁世明的妹夫和妹妹袁世英助戰。最後,袁世明中箭重傷,不久復發而死;妹妹、妹夫為解救袁世明雙雙戰死。袁世明的兩個弟弟也先後戰死。清代鹹豐、同治年間,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過境入川,先後兩次攻占復興場。清道光時,仁懷廳同知陳熙晉先生乘船考察赤水,在復興場逗留一夜,留下了一首意境清雅的詩作:
綠蔭濃冪一條街,風景城西分外佳。
山色漸低灘漸少,櫓枝搖到舊仁懷。
(萬壽宮)
這棟氣派豪華、雕樑畫棟的深宅大院,是復興場惟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這棟房子是清代中期江西籍商人修的行幫會館,又叫“萬壽宮”,神龕上供奉的是許真人。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商貿經濟,各地商人紛紛異地經商,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一個陌生地方能爭得一席社會地位,也為了有一處固定的場地開會交流聯絡感情,同籍商人就自發組織起來,成立同鄉會,後來發展到捐資修建會館。為了炫耀自己的實力,各地互相攀比,不惜耗費巨資打造,故而過去城鎮最經典的建築物一般都是會館或廟宇。一個地方會館的多少,反映一個地方通商開放的程度。不同省份或地域的商人對各自的會館叫法和所尊崇的神祗各有不同。如廣東人叫南華宮,供奉惠能菩薩;四川人叫西蜀宮(或川祖廟),供奉修都江堰的李冰;湖南、湖北人叫禹王宮,供奉夏禹王;福建人叫天后宮,供奉媽祖(又叫“天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