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導遊詞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為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為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托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為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著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著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著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裡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著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裡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眾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眾”。大佛胸口 字元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為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為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為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為“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為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為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為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為“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為“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為大法鼓。這裡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為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為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型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艷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為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嫻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