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導遊詞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為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為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為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為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為觀音菩薩,左側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為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台,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為藏經之所。清涼台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為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為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台、焚經台、齊雲台、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台上,以毗盧閣為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也互為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為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台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為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里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回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回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台;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為“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