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導遊詞

除三個大殿外,兩廂共有房屋66間,左廂設講理堂及族長、執事住房;右廂設銀庫、帳房、倉庫。講理堂中有"過失橋"巨石一塊,長3.81米,寬3.45米,厚0.27米,石中陰刻太極風雲紋,四角各陰刻蝙蝠一隻,是當年李氏放長執行家法和審理案件的地方。族人犯規,跑在過失橋上,任隨族長訓斥、責罰。窮人"犯法",跑在過失橋上聽候發落。從宗祠東角下石級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洌,四季不枯。水井原在牆外,民國十九年,川軍賀國強千餘人進攻李氏宗祠,李氏據險相抗,相持三個月不下。後來,賀國強採用圍祠斷水策略,方使李氏妥協。事平後,族長李蓋五採納賀國強建議,擴建圍牆,將水井包入院內,並在牆外親書"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見方,行書陰刻,氣勢狂放。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內堂住鄉勇30餘人,荷槍實彈,易守難攻。護牆左右唯二石門供人進出,西為"望華門",門側建牢房,又名"生門";東為"承恩門",直通天然刑場,又名"死門"。李氏族長既是當地行政長官,又是地方武裝首領,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身,窮人"犯法",判生則從望華門放歸;判死,則從承恩門綁赴龍橋刑場,掀下萬丈懸崖,活活摔死。龍橋是一座天然岩橋。它橫跨於天塹之上,橋頭絕壁如削,尖刀觀老岩猶如一面巨大的白旗直插雲天。橋高百丈,橋下水流湍急,轟轟然只聞其聲,不見其流。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僅被李氏族長推下龍橋摔死的貧苦農民就達20餘人之多。這段歷史說明,李氏宗祠不僅體現著封建主義的殘酷,而且,也殘留著奴隸主義的野蠻。

女士們、先生們:大水井古建設群是一顆鑲嵌在川鄂邊境上的建築明珠,是一首凝固的建築史詩。其精湛的建築工藝,濃郁的民族特色,嚴峻的鬥爭歷史,無一不令人扼腕泳嘆!除建築群本身以外,附近尚存南津洞、北津洞、安樂寨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見天飛瀑、鐘鼓山石可供研究、觀賞、憑弔;尚有寒池雲豆、柏楊豆乾可供品嘗、攜帶。"清早起來把門開,一股涼風吹進來,頭上青絲風吹散,腳下羅裙風吹開,涼風調戲小乖乖"!利川是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故鄉,大水井一帶民歌特別豐富、優雅。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處聞,聽民歌,看風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