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導遊詞

翻開史冊,漢正街歷盡滄桑。歷史悠久的漢正街是漢口最古老的一條街道之一,據《夏口縣誌》等書記載,這條街迄今為止已有500年的歷史。早在明朝萬曆年間,漢正街就已形成市鎮,這裡沿江從西至東,出現了宗三廟、楊家河、武聖廟、老官廟和集家嘴等眾多的碼頭,為商埠吞吐,集散物資。由於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鋪行棧日益增多,貿易往來頻繁。到清代康熙、乾隆的經濟發展鼎盛時期,漢正街已成為“漢口之正街”。 乾隆四年(1739年),漢正街修起條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鍾謙鈞在此主持修建了萬安巷等新碼頭。從此,漢正街更是商賈去集,交易興盛,市場繁榮。被稱為“江湖連線,無地不通,一舟出門,萬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遊客,熱鬧繁華,盛極一時。於是,本省荊州、孝感各縣,外地山西、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紛紛遷入。正如清代漢陽人徐遠志的《漢口竹枝詞》所云:“石鎮街道土鎮坡,八碼頭臨一帶河;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

近百年來,漢正街一直是舊漢口鎮的商業精華之所在。舊漢口鎮之商業有所謂上八行(商業行棧),下八坊(為手工業作坊)。據《漢口小志》稱:最著名者俗稱八大行,即鹽行、茶行、藥材行、什貨行、油行、糧行、棉花行、牛皮行。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營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以及後來“文革”的影響,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經營,盛極一時的“三鎮市場”門庭冷落,市場蕭條,私人經營一度中斷,整個市場處於封閉狀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又獲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0多待業青年、社會閒散人員在此經營小商品。至1982年,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58戶。至目前,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到13200戶,日均吞吐貨物400餘噸,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地理交通

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漢正街坐落在白雲黃鶴的故鄉、長江和漢水交匯處,是鑲嵌在華中腹地上的一顆璀璨的市場明珠。

漢正街市場東起三民路、民族路,西到橋口路,南臨漢口沿河大道,北至中山大道,由漢正街、大夾街、長堤街、寶慶街、三曙街、永寧巷、萬安巷等78條街巷組成,占地2.56平方公里,含有6個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市場內已建成服裝、皮具箱包、家用電器、鞋類、陶瓷、布匹、小百貨、塑膠、工藝品、副食品等10大專業市場,營業面積總計60多萬平方米,經營商品6萬作余種,市場從業人員10萬餘人,客貨運輸站22個,擁有276條線路,對開500多班次,日均吞吐貨物400餘噸,個體經營戶13200戶,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旺委可達20萬人次。

具有經營特色的漢正街老店

一.謙祥益綢布店

謙祥益(衡記)綢布店開業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所經營的寶藍布、寶藍細布、寶藍竹布(俗稱“三寶”或“三藍”布)暢銷武漢三鎮、江漢平原諸城鄉吁因這三種藍布均由該店自設染坊染整,必過三道缸,色正而深,質量始終如一而享有盛譽,是與當時舶來品“陰丹士林”布競爭的唯一對手。謙樣益綢布店以謙和致祥,誠信待客樹立店風,與買主建立相互信任關係。外地熟客到店,將購貨單交櫃即去辦理另外事務。到時再來,照單付款取貨,無須討價還價,從無差池。店堂內懸掛有黑漆牌困,上書“一言堂”三個斗大金字,經歷半個多世紀,成為漢口人的口頭禪:“謙樣益的招牌棗一言堂”。據估計,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其日均銷售額約5000銀元,最高時曾達1.6萬銀元;年銷售額在150萬一180萬銀元之間。新中國建立初期,該店仍以經營綢布為主。1966年公私合營改建為謙祥益百貨商店,自此經營方向發生變化。

二.蘇恆泰傘店

蘇恆泰傘店該店是漢正街的百年老店,其製造的傘是暢銷省內外的名品。蘇恆泰傘店的創業人蘇文受是湖南長沙石門坎的傘匠。清同治元年(1862年)舉家遷漢,住漢正街關帝廟茅屋。他起初挑修傘擔遊街串巷,隨擔少量兜售自製的雨傘。三年後,蘇文受積累了白銀30兩,在關帝廟魁北巷口開設蘇恆泰傘店,棄修傘而專制湖南油紙傘。從此,由月產傘100餘把發展到6000餘把,供不應求。蘇恆泰的油紙傘能占領市場百年不衰,其秘訣就是質量過硬,同業難有匹敵。蘇家制傘,講究原材料必須采之道地。油紙傘的骨架材料采自湖南益陽、茶陵的毛竹,以其“肉厚質硬”不易彎曲變形;傘面蒙覆的皮紙采自湖北鄖陽,以其經緯有力;傘面刷塗桐油采自湖南常德,以其純度光澤俱佳。偶然原材料供應不及,寧可減產少銷,也不以次充優、降低質量,如此數十年如一日。舊時,江漢平原一帶,女兒出嫁時一般均要購買蘇恆泰傘店的傘。以致顧客口鑄“蘇恆泰的傘”,遠近聞名,有口皆碑。在經營管理上,該店力求改進,以達增產增收的目的。開始制傘是作坊制,一工到底。為了增產,改一工制為分工流水作業制,以7人為一組,4人做傘架(其中再按長達骨、短撐骨、裝葫蘆和傘把分工),3人格傘衣(2人裕紙、1人刷油)。同時改計時工資為計件工資。經此改進,工效提高30%。進入本世紀30年代,蘇家第三代傳人為了加強市場競爭,潛心研究提高產品質量,推行傘面紙浸油工藝。傘的品種增加到花紙、改良藍面、藍面勾柄和紅面大柄4大類、21個規格,傘的抗濕性和耐用度更加提高。為爭取顧客,蘇恆泰傘店在售傘時,還當著顧客面加刷一層油,並可根據顧客要求在傘面上為顧客題名或作畫。新中國建立後,漢口蘇恆泰傘店為湘潭制傘總廠的第一經營部。公私合營後,又由門市經營轉向生產,月產油紙傘2000把、油布傘5000把。60年代以後,塑膠傘、花布傘普及,油紙傘受自然淘汰,退出市場。但講求質量、價廉耐用的蘇恆泰傘的盛譽,仍在市場流傳。

承恩寺導遊詞 ·十堰導遊詞 ·黃鶴樓又一導遊詞 ·襄陽古城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