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歷史概覽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儘管是國內民族工業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占無錫後,無錫的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餘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民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同時,有計畫、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係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批撤併,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係,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改工人錄用制為契約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同時,對計畫、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材等生產資料市場。商業、供銷、糧食部門也建立一批貿易中心。集市貿易興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向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進競爭機制,深化企業內部改革的深層發展。還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改撥款制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課題承包責任制;放寬對科研人員的政策。進行教育結構改造,將職業大學改建為江南大學,擴建教育學院和無錫廣播電視大學,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成人高校堅持走聯合協作道路,擴大辦學功能。

1993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準。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通過初步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樑,新建了火車站廣場。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一批新型城鎮正在興起。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以治理太湖為主導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抗洪防災能力明顯增強。各類教育協調統籌發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步伐。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每年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畫、星火計畫,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高速增長。創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鏇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劇目。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接近100%。體育、衛生、環境保護、計畫生育、老齡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