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城將軍衙署導遊詞

各位團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內蒙古××××旅行社的導遊×××,大家稱我小×好了。按照旅遊契約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們要去遊覽的景區是將軍衙署。它位於呼和浩特的新城區,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城將軍的辦公住所。於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隨綏遠城一同興建,只是將軍衙署當年就建成了。這是我國僅存的一座高級武官衙署,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闢為內蒙古自治區將軍衙署博物院。那為什麼要在呼和浩特這個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過去又叫歸綏,歸指的歸化城,綏指的是綏遠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為什麼又要在這裡介紹綏遠城呢?因為將軍衙署和綏遠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綏遠城中軸線中心偏北處,就好比是綏遠城的心臟,因此要介紹將軍衙署就得先從綏遠城說起。歸化城是建於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領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鍾金哈屯(人稱三娘子)親自督建的,建好後起名叫“庫庫和屯”,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譯音的來歷;明政府取“歸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顯然帶有有民族歧視色彩)賜名為歸化城,歸化城當時是一座繁榮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與漠西蒙古準葛爾部經常發生戰爭,西北邊疆的這種動盪局勢,促使清廷決定要加強北部的軍事防衛,以鞏固其在西北的統治。經過反覆權衡,清廷決定在原歸化城東北五里處新建一座軍事防禦城,使新、舊兩城成犄角之勢,便於防衛。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時,開始了新城(綏遠城)築城的籌備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開始築城,於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歷時兩年四個月,這種建城的速度在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乾隆二年,清廷從山西右衛(今右玉)調來建威將軍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綏遠城將軍。綏遠,是綏靖遠方、也就是安撫邊遠地區的意思。這裡要強調一下,將軍衙署的主人是綏遠城將軍,不能隨意將綏遠城將軍簡稱為綏遠將軍,因為清廷任命的是綏遠城將軍,而不是綏遠將軍。清代就有78任將軍在174年間先後在此任職(據《清實錄》記載),民國時期先後又有二位署將軍、十三任都統、五位綏遠特別行政區與綏遠省政府主席在此辦公,其中著名將領有傅作義,董其武等。可以說200多年來,這裡一直是綏遠地區的政治中心,可謂“漠南第一府”——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的題匾掛在大門門頭上。〔大門前及第一進院實地導遊講解〕我們現在衙署對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寫著“屏藩朔漠”四個大字,意味著保衛邊疆,是光緒十六年第70任綏遠城將軍克蒙額所題,為綏遠城三件珍貴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進院,現保留有四進院。我們沿著甬道往裡面走,來到儀門前。這正中的大門為什麼叫作儀門呢?儀取禮節、儀式之意,是禮儀之門。當年的綏遠城將軍就在這裡迎送貴客的。那時只有和將軍品級相當的官員才可以走儀門,其他的官員要走兩邊的旁門,又分為文東武西,文官走東門,武官走西門。大門內是第一進院,院內北邊東西兩側有兩隻贔屓(bì xì)各馱一塊大石碑,這是近年建造的;南邊一溜房屋,現為書畫、紀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進來和我走過儀門一同細細遊覽吧!〔第二進院實地講解〕朋友們,請大家看院內的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樹,它們均植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春夏之交,花滿枝頭,香溢遠近,沁人心脾。近兩年每逢“五一”節前後,這裡都要舉辦“將軍衙署丁香節”。屆時,游者如雲,堪稱嘉會盛況。朋友們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第一展廳  折房大家現在參觀是東邊第一展廳——過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級官吏上堂前議事和休息的地方。現在,這裡介紹的是呼和浩特新舊兩城,主要是新城——綏遠城建城的歷史。歷史途中已經介紹過,請大家結合實物,聽講解員講解。 〔以下各展廳內容主要由將軍衙署講解員講述〕好,下面我們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這個歸化城和綏遠城復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舊新兩城在清代時的樣子。綏遠城總面積為285萬平方米,合4275畝,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牆上有炮位44座,城牆高2丈9尺5寸,城牆頂寬2丈5尺,城外還有一條環繞四周的護城河。綏遠城有4座城門:東門——迎旭門,南門——承薰門,西門——阜安門,北門——鎮寧門,都是由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的。在將軍衙署東南面的是綏遠城的鐘鼓樓(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因“阻礙交通”被拆除)。城內西南角設有“小校場”。西城門外設有36萬平方米的“大校場”和演武廳,原為駐防軍平時檢閱和操練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場。而在戰時系將軍出征點將,開拔軍旅的出發站。  下面來看這張清代地圖,這粉色的區域就是綏遠城將軍的管轄範圍,它看起來就象一個屏障,守護著中原的北大門,從此可以看出綏遠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這是綏遠城的建城圖。建城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銀130餘萬兩,動用10萬民工,僅木材就用了30餘萬根木料。因負責建城的官員通智等人偷工減料、謊報實情、貪污公款,被“宰相劉鑼鍋”之父劉統勛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