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藥品流通供應網路的調查報告

為認真實踐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切實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的部署落在實處,真正解決好縣各族農民民眾用藥不方便、用不上放心藥的問題,我縣藥監系統在推進農村藥品監督管理網路和藥品流通供應網路(以下簡稱 “ 兩網 ” )建設中,為結合我縣實際,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實踐探索,使我們更好的開展工作,我局開展了對我縣農村藥品流通供應網路的摸底調查工作,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位於**西北部,與貴州省接壤,與雲南省相鄰。全縣轄 21 個鄉鎮 178 個村,面積 3552.96 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我縣地處雲貴高原的上升部,地勢複雜多變山高路險,全縣有 30% 屬喀斯特地貌,交通極為不便。我縣共有壯、漢、苗、彝、仡佬5個民族,總人口35萬。無藥品批發企業,藥品零售企業 79 家,醫院(包括衛生院) 29 家,個體診所 13 所,村衛生室143個。**是一個百色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人口 90% 以上分布在廣大山區農村,在市場監管的深度、廣度上都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加之我縣藥品經營企業多集中在城鎮,農村民眾用藥主要依靠衛生院(所)、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規範、便捷的藥品流通供應主渠道尚未成形,廣大農村特別是山區鄉村民眾不同程度地存在買藥難、買放心藥難的問題。因此,在我縣農村構建農村藥品供應配送網路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我縣目前的藥品供應配送和農村藥品監管情況 據我局調查我縣有了一定的農村藥品供應配送網路,在21個鄉鎮143個村的醫療點和藥店中從合法渠道採購藥品的占97.5%,實行供應配送的占91%.但是目前的我縣藥品供應主要是外地合法藥品批發企業向我縣鄉鎮用藥單位和藥品零售企業供藥,然後藥品經營企業向村發展經營網點,通過契約方式向村涉藥單位配送藥品,但是由於各個鄉鎮的供貨渠道不同供應方式比較零亂,使得我局的監管工作比較困難,也使藥品質量和服務跟不上,供應種類單一,甚至在某些比較邊遠的山村還沒有建立經營網點,山區鄉村民眾不同程度地存在買藥難問題。在我縣的 21 個鄉鎮中的 79 家藥品零售企業和 29 家醫院(包括衛生院)主要的供藥商近30 家。主要的供貨企業有:****藥業有限公司、一心藥業有限公司、九洲通藥業有限公司、龍康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但也有部分零星的使用不同企業的產品:近的有**市北豐醫藥器械公司,而遠的有武漢王冠醫藥器械公司,但大部分的涉藥單位使用的是廣西和貴州黔西南洲的藥商提供的藥品和醫藥器械,也有部分涉藥單位同時有幾個供貨商,這些供貨商分布各處有近有遠。對這些現象涉藥單位的解釋主要是:求遠的是由於價格槓桿的作用,近的供藥企業的藥價太貴了,為了贏利不得捨近求遠找一些比較便宜的進貨。而就近購買的認為供藥商離得太遠會導致供藥不及時,在運輸過程中有時會有破損的情況而供藥方不承認不給賠償的現象。還有些認為同時跟幾個供應商進貨可以形成競爭,哪個的價格低,讓自己得到更大的實惠就跟哪個要。從中可以看出在影響我縣鄉鎮涉藥單位進藥渠道主要有價格高低和供貨速度快慢兩個因素。

在調查的過程中大部分的鄉鎮涉藥單位對在我縣建立配送中心表示歡迎,他們表示只要我縣的配送中心價格便宜、服務到位、質量保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市場法則辦事,他們就會考慮在我縣的配送中心進貨,也有部分涉藥單位認為他們經營的模式是先貨後款,等到下一次進貨才能付款,如果配送中心可以用這個模式才能考慮進貨。 而在我縣鄉鎮以下的村,由於農民居住分散,地廣人稀,給企業行銷工作帶來難度。同時,農民對藥品知識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也使市場推廣工作難度加大。沒有足夠的利潤能維持生存所以在我縣的很大部分邊遠山村沒有藥店和衛生員。使我縣的農村用藥就醫出現盲點讓農民民眾看病難。即使有了藥店和衛生員的山村用藥條件受到經濟條件的影響很大。農民手中的錢仍然很少,消費能力仍然很弱。農民購藥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其次才是療效。在我縣多數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消費者在購藥時往往先對比價格,無論醫生或藥店店員如何解釋藥物療效的重要性,他們都會首先考慮價位是否能夠承擔得起。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會有供應於是就出現了不少兜售假藥劣藥的藥販子。而我分局由於人力有限加上藥販子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所以未能真正有效的打擊兜售假藥劣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