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管理問題,是農村廣大幹部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也是容易滋生腐敗現象的重點領域。但是,由於制度不完善,運作不規範、監管不到位,有的鄉村出現過財務管理混亂、資產管理無序、資源處置不當等問題,甚至個別鄉村集體“三資”管理引發了嚴重的乾群矛盾,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本文以沙洋縣為例,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當前“三資”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開始,沙洋縣逐步推行了以會計委託代理制為核心、“五統一”為主要內容的村級財務規範化管理工作。運行幾年來,村級財務規範化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是組建了農村經營管理信息網路系統和開通“村級財務公開內容自動生成”系統,保證了財務公開的準確性、及時性。二是健全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三是把村級財務管理列入對各鎮的年終考核內容,加強專項整治,規範票據管理。同時,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思想上存在誤區。一是認為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村級基本沒有集體資產,不需要管理;二是村民自治,不能管理;三是情況複雜,不好管理。農村“三資”情況複雜,管理難度大。農村“三資”涉及面廣、項目多,既有現金的,又有實物財產的,還有資源性質的;既有可移動產,又有不動產;既有國家支農資金、各項補償補助款,又有集體收入,還有籌資、捐資等,具有較強的複雜性、多樣性,帶來管理難度較大。

2、“三資”管理基礎工作薄弱,登記的台賬管理不完善。由於過去會計人員更換頻繁,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賬務不全,以致“三資”管理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三資”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賬登記管理不全面,對資金、資產還好一些,而對土地(機動地)、“四荒”等的登記就不全、不細或沒有台賬登記。如王港村對礦山、魚塘、荒山、荒沙和機動地承包租賃契約沒有存檔保管。通過清理,該村承包租賃礦產資源等項目48個,其中簽訂正式契約34個,以收據代契約4個,未簽正式契約10個。應收承包租賃費119.23萬元,僅收98.22萬元,下欠21.01萬元無賬面反映。沙洋鎮洪嶺村發包漁池134畝,4年來既未向承包戶簽訂承包契約,也未收取承包費,村里沒有任何記錄。少數村幹部不明“家底”,也不想弄清“家底”,並因此以權謀私,送人情,搞暗箱操作,已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3、村級集體收入管理力度不大,不夠規範。一是部分村幹部擔心自己的崗位報酬不能到位,為了用錢方便,將經手收取的資金不及時繳入收入專戶,坐收坐支,報賬時只有一堆發票。不管開支是否合規,成了既成事實,會計服務中心只能被動記賬;二是有抵扣、結算現象,主要是對稅改財政轉移支付等資金在一些地方以抵扣方式結算,造成村級運轉艱難;三是返還收入不交會計入賬。如在清理中發現,洪嶺村固定資產賬面總額170.1萬元,有效資產151.4萬元,賬實不符達19.5萬元,大多數為管理不規範造成。

4、民主管理和村務公開不規範。一些地方存在著發包不按照民主程式、不民主公開、不公開招標投標;村務公開只強調財務公開,不注重“三資”管理的公開。

5、契約簽訂不規範,集體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證。契約條款不完善,甚至沒有書面契約等;寅吃卯糧,發包期限過長,指標降低,集體“三資”承包收益減少。

6、強占強霸集體資產。個別地方存在著農村“狠人”強占強霸,隨意侵占集體資產,任期內的村幹部圖安寧,不願惹;民眾敢怒不敢言,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致使集體資產安全無法保證,造成集體資產的流失。

二、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統一各級黨委、政府的對管理好農村“三資”思想認識。“三資”管理看起來是業務工作,實質上是政治工作、穩定工作。在進一步強化部門責任的同時,要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的責任,把“三資”管理作為黨委、政府謀發展、抓穩定的重要內容,克服極少數鄉鎮黨委不夠重視“三資”管理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