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稅收問題研究

以線上交易為典型代表的電子商務本身的記錄是虛擬性的。這些記錄即便被保留下來,其在計算機上的惡意修改也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跡。更重要的是,網路是一個極度開放的空間,企業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輕易地改變站點,因而任何一個企業只要擁有一台計算機、一個數據機和一部電話,就可以匿名進行商務洽談和交易。同時,網上電子支付、計算機加密系統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電子商務的隱蔽性特徵,使得稅務機關無法真正有效監控納稅對象的交易行為,從而也就無法防止企業逃稅。另外,網上交易的匿名進行,還有利於企業在關聯交易中制定適宜價格來逃避稅收,因為人們還無法確定其交易對象是關聯企業。

2.徵稅對象的類型難以劃分,差別稅收政策無法實施。在現行稅制中,各個國家在徵收流轉稅的時候,都對有形商品銷售、應稅勞務提供、特許權轉讓等作了明確的劃分,並實施不同的稅收政策。但這種差別稅收政策在電子商務中卻無法實施。如果說在離線交易中,由於交易標的以傳統方式提供,實物流程仍然存在,徵稅對象能夠區分,差別徵稅還可以順利進行。那么在線上交易中,情形則徹底不同了。線上交易是用網路信息技術將某些有形商品的銷售,如圖書、報紙、音像製品等直接轉化為數位化形式提供,購買者只需在網際網路上購買這些數位化商品,便可以通過瀏覽或下載來達到使用的目的。在這種交易中,實物流程已經被完全拋卻,傳統的以標的實物形式來區分徵稅對象的有關稅法規定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人們(當然包括稅務機關)很難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來判定本交易收入是銷售所得、勞務所得還是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另外,數位化信息易於傳遞、複製、修改和變更也使得電子商務所得性質的劃分變得更為複雜。既然徵稅對象的類型難以劃分,差別徵稅自然也就無法實施。

(二)電子商務的稅收管轄難以確定

從各國稅法來看,其稅收管轄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三種:一是屬人原則。即實行居民稅收管轄權,凡本國居民從事的應稅交易,本國均進行徵稅;二是屬地原則。即實行地域稅收管轄權,凡應稅交易發生在本國地域範圍之內,則進行徵稅;三是屬人原則與屬地原則合併實行。總的來說,已開發國家對外投資與跨國經營比較多,故較堅持居民稅收管轄權,而開發中國家則更傾向于堅持地域稅收管轄權。但是,當電子商務出現之後,“屬人”或“屬地”這兩個稅收管轄的連結因素都被割斷了,使得稅收管轄權難以確定。

三、電子商務中稅收征管對策

1.關於納稅主體的身份判定

首先,針對電子商務網上經營的特點,必須對其建立專門的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制度和備案制度,要求所有從事電子商務的納稅人在辦理上網手續後,必須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相應的電子商務稅務登記,取得專門的稅務登記號,作為其身份的識別代碼,並將該號碼顯示在納稅人所經營的網站首頁的顯著位置。網站的訪問者可以憑此查定網站的合法性後再進行交易,也便於稅務機關掌握網上交易的情況。納稅人必須將網站、網址、網上商品種類、品名以及用於交易結算方法、網路銀行賬戶等向當地稅務機關登記,稅務機關也應建立專門的有關企業電子商務狀況的資源信息庫,明確規定所有上網的納稅人在有效期限內將上網有關的資料報送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備案。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填報的資料要進行嚴格審核並承擔相應的保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