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羽絨服裝產業發展的調查報告

羽絨服裝業是的兩大支柱產業之一,起步於年,在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引導扶持下,發展成為有大小加工企業100餘家,加工點近500個,從業人員近5000人,年羽絨服產量1500餘萬件,產值2億元以上,稅收200萬元左右的強大產業,形成了以羽絨服裝生產銷售為主,印染、繡花、輔料生產等配套完善的產業鏈,產品遍銷全國各地,是轉變單一的青石開採加工經濟結構的優先發展產業。

一、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鎮羽絨服裝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許多制約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企業規模較小。我鎮羽絨服裝生產企業雖然有100餘家,但達到一般納稅人規模的只有紫雲服飾等2家,工人最多的也只有260人左右,其它為個體工商戶,工人大多在30人左右,少的只有五六個人。

二是產品檔次較低。我鎮羽絨服裝產品以背心為主,面對中低檔市場,出廠價格每件15元左右。雖然大多都註冊了商標,但沒有一個有影響的品牌,產品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

三是生產方式落後。我鎮羽絨服裝行業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但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廠房、倉庫設在家中,幾台機器、幾個工人就是一個工廠。規模較大的也由於廠房和工人等問題,採取分散設點的方式進行生產,加工點遍及全鎮及周邊鄉鎮和縣區,安全隱患大,不利於先進工藝的實施和企業的管理,以至於在境內甚至無法找到一家有一定規模、較為正規的羽絨服裝廠。

四是擴大生產困難重重。由於我鎮羽絨企業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沒有可用於進行質押的固定資產,無法獲取貸款,企業很難做大。同時由於受場地、職工宿舍硬體設施等制約,也難以擴大生產規模。

五是行業管理鬆散。我鎮羽絨企業戶數多、規模小,缺乏統一的行業協調管理,沒有技術研發、原料採購、市場行銷等行業服務組織,各自為政,相互競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差。

六是財政貢獻率不高。我鎮羽絨行業年產值2億元以上,但財政貢獻率卻很低。一方面是由於企業採取分散設點的生產方式,有的加工點在外鄉外縣,稅務部門無法掌握真實的生產銷售情況,很難做到應收盡收。另一方面由於沿海等地區在開具增值稅發票時給予較大優惠政策,許多產品進超市需增值稅發票的企業都在外另設公司,導致大量稅源外流。

二、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

1、產業鏈條完整,成本優勢明顯。我鎮有羽絨服裝生產企業100餘家,絨毛加工、印染、繡花、輔料生產、包裝等配套企業30多家,布料、羽絨等主要原材料也有固定的供應商,產業鏈條完整,生產成本競爭優勢明顯。

2、銷售網路健全,市場空間廣闊。我鎮羽絨背心遍銷全國各地,在各大中城市都有直銷點和代理商,與500餘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加上每年秋冬季節遍及各地的企業直銷短期門店和攤點,市場網路健全,銷售方式靈活,若不斷推出新產品,適時拓展國際市場,市場前景必將更加廣闊。

3、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後勁增強。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經過長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熟練工人和經營管理銷售專業人才,創造了“公司+農戶”的靈活經營模式,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擴大再生產的資本。隨著我鎮青石行業扶大抑小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必將使大量資本轉向羽絨行業,為羽絨服裝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推動力。

4、巨觀環境最佳化,發展時機成熟。我鎮距羽絨名城共青不足10公里,蘇共大橋的建成通車為我鎮利用共青的羽絨服裝產業資源、承接產業發展、融入共青經濟開放區和湖生態經濟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大就業、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一系列政策,為我鎮羽絨服裝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巨觀政策支持。同時,隨著“xx”規劃編制及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的啟動,用地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3.5萬伏變電站、萬噸自來水廠等項目的投入使用,羽絨服裝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快發展的條件充分,時機較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