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與未來建築施工企業發展

主持人:現在特級資質企業有近300家,聽說這次可能會整合在100家以內。這樣一來,省級的企業相對來說是比較危險的。我是河北建設的,李總是陝西建工的,包括迅速發展中的民營企業,我們的位置都變得岌岌可危。

李里丁:資質管理實際上就是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市場的一種做法,但是這個事情還得做。我談幾個看法:

第一是現實。我國現在基本建設從投資到施工,多年來形成了專業公司、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幾大類。我主要是代表地方或者說以單純建築業為主的大中型企業說幾句話。現實情況導致建築企業很難涉足其他行業,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水平,沒有工程技術人員,而是不能邁過這個門坎。要跨越這個坎,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第二是機遇。這次資質就位對建築類的大型施工企業來說是一次機遇。正好又趕上金融危機的影響,我覺得這個影響本身也是機遇。國家現在準備拿四萬億元拉動內需,主要投向鐵路、公路、交通、城市基礎設施。而建築類企業涉足這些行業比較少。所以這次會上大家提出來要調整結構,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競爭結構,有一些企業已經做了很多調整,但是占總產值的比例依然很小。那么能不能借這次機會調整一下地方建築類企業,包括中央建築類企業的產業、競爭結構,支持這些企業進入更廣泛的領域。

第三是發展。有這樣的現實,有這樣的機遇,作為企業應該自強,畢竟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主要是靠市場。通過我們的努力,近幾年陝西建工集團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走進公路、橋樑、市政建設,包括古建園林等專業,擴大自己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我們也增強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建立了自己的科研院、研發中心和設計院等。

主持人:謝謝李總對現實、機遇、發展的精彩分析,面對這次資質就位,您有什麼建議嗎?

李里丁:我希望政府主管部門能夠考慮給地方大型建築企業一些機會,主要的硬體要堅持,但是有一些地方要給予發展空間,促使這些企業很快進入這些領域,來發展壯大自己。

剛才常總講的市場是被包工頭壟斷的,實際上包工頭就不分資質,包工頭今天在建築企業乾,明天到另外的企業去乾,唯獨我們不行。標準提綱里有關於安全風險控制的規定,在很多發生安全事故的地方有沒有管理和技術的責任?當然有,但是更多的是勞務層次的管理不規範。地方政府對這些企業進入市場的審批過程中,對農民工的培訓、對他們的一些技術要求,是今後很重要的課題。希望有關建設主管部門能夠支持、扶持地方企業再上一個台階。

主持人:在新特級資質標準里著重要求提升施工企業的設計能力,有兩個特級就可以乾大的土木工程,這就為我們傳統的施工企業衝出行業壁壘創造了條件。但是這種引導和市場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又是怎么認識的呢?

魯貴卿:實際上集團企業還是受惠者,是能得到實惠的。我們的資質比較全,正好符合兩個特級,一個一級的條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我們這樣的企業應具備國際競爭能力,而我們跟國際慣例接軌的一個很重要的差距就是設計。這是建國初期形成的體制,施工和設計分離,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接到工程必須深化設計。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設計人員肯定很難參與國際競爭,可以看出新資質增加這一項是出自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個引導作用。新資質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現在國內政策不配套。施工單位可以招收設計人員,但是設計人員有設計資質,而施工企業沒有設計資質。這個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認為有點超前,與市場需求有些錯位。總之,大方向是對的,但同時配套措施也要跟上,企業綜合實力才能慢慢提升。

主持人:魯總表達得非常充分,新的特級資質和原有特級資質相較,變化最大、也是企業感覺壓力最大一部分是在整個企業的技術實力和技術能力的培養上標準要求企業要有研發中心,要求企業每年經費的投入,要求有相關施工過程專利,以及這個企業每年是否要參加一些標準的制定。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壓力都是比較大的,那么李總你們對此準備得怎么樣了呢?

李里丁:我們這幾年也在努力,實際上新資質就位是從前年開始的,像我們集團成立50年時建立了建築科研院,這幾年又建立了西部抗震設計院,這兩個單位都屬於集團核心層,從事設計和科研。這幾年我們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申請了一些國家和地方的專利。我想說的是,專利對一般建工企業而言不是不能研發,而是建築類施工不像鐵路、石油、隧道這些項目施工中能有那么多產生專利技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