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審計如何給人大服務問題思考

預算執行審計是《審計法》賦予國家審計機關的職權,是國家審計的永恆主題。國家審計機關依法履行預算執行審計,接受人大的監督,做好對人大的監督服務工作是義不容辭的職責。人大按照《預算法》、《監督法》審查和批准預算、決算,依法對財政進行監督,當好審計的“後盾”,是人大的職責。在財政審計工作中,審計接受人大監督,為人大服務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於諸多因素,國家審計機關在接受人大監督,主動配合人大,搞好財政審計工作還存在一定差距,也顯現了一些薄弱之處,有待加以改進。為此,本文就財政審計如何為人大監督服務,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思考。

一、審計和人大的關係

財政預算監督是由人大、審計、紀檢等部門組成的外部監督體系。人大依法對財政部門執行國家的有關財經法律、法規情況,預算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是財政監督體系中最高層次、最高權威的監督。審計依法實施對預算執行情況的監督,是對公共財政管理所必需的一種專業性的監督,具有公允性監督的本質特徵。

二者依法行使對財政的監督,目標一致,具有統一的關係;同時二者又有相對獨立性,存在監督與被監督的矛盾關係。因此,二者是矛盾的統一關係。

1、統一性表現:首先,目標一致,是為了推動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其次,互相促進,人大通過對審計的監督,促進審計提高質量,有利於審計查處問題的整改,提高審計威望;人大利用審計監督的工具,更好利用審計成果,有利於提高人大對財政的監督質量。

2、獨立性和監督與被監督的矛盾表現:首先,監督與被監督關係,審計既要對政府的負責,又要做好對人大的服務,其實是一種制度上的矛盾。審計機關作為政府的內審,必然先要把政府的要求和利益擺在首位,審計機關代表政府向人大提交審計工作報告難免會打折扣。其次,相對獨立性,預算執行審計與人大監督都是依法開展工作,審計是在政府領導下開展審計工作。

二、財政審計為人大監督服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體制上的缺陷。

目前,我國的審計體制屬於行政型體制,審計機關屬於政府的組成部門,實質上屬於政府的內部審計監督。國家審計機關直接對政府首長負責,同時也對人大負責,依法接受人大監督。由於體制原因,國家審計機關在對政府負責的同時,又必須對人大監督服務的選擇上,更偏重於對政府負責。因此,審計提交給人大的財政預算執行審計報告,必然會經過政府審查,這樣形成的報告往往是經過篩選、過濾的,難以保證財政審計的“原汁原味”,影響了審計客觀、真實性。

(二)審計與人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優勢互補沒有發揮出來。

審計和人大存在配合上的不夠協調,存放在“兩張皮”的關係,沒有真正建立財政監督的合作機制。審計是監督財政的專業組織,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但審計缺少人大的權利支持,影響審計執法力度和審計權威。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具有權威性,但人大在監督財政方面缺乏審計的專業配合,對財政監督缺乏第一手資料,很難掌握客觀真實的預算執行情況,也影響人大對財政的有效監督。

(三)預算監督法規體系不完善。

預算法規比較滯後,1994年《預算法》頒布至今已經14年,與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極不適應,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增加了審計依法判斷和審計的難度。預算執行的監督依據是《預算法》《審計法》等法規,而預算法規的解釋權在財政部門,這樣的解釋必然是為財政部門“解套”。

(四)人大缺乏一定的專業人才。

人大對預算的監督形式重於實質,預算審查處於“政府怎么報,人大怎么批”。人大預算監督缺位,主要是對財政預算執行的實質性監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才缺乏和力量不足。第二,政府提交給人大審查的預算草案、預算執行情況報告、決算草案專業術語高深,項目不細,在人大缺乏專業人才的情況下,增加了人大開展實質性審查帶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