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村級事務規範化管理

區有7個鄉鎮(街辦),178個行政村,面積2365平方公里,人口23萬,其中農業人口7.1萬。為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的形勢任務要求,在清理完善原來有效制度和辦法的基礎上,從XX年春天開始,在全區農村全面開展了村級事務規範化管理,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注入了強大活力。

一、選準切入點,著力解決村級事務管理失范的問題

對於村級事務的規範化管理,是在實踐探索中逐步提高認識的。XX年初,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針對部分村級班子功能弱、幹群關係緊張、產業發展慢、生產生活秩序亂、上訪量急增等實際情況,區委組織專門工作組,通過與基層幹部民眾座談、問卷調查、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措施,對全區178個行政村進行了全面排查分析。在此基礎上,從中篩選出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管理粗放、集體經濟薄弱的50個“窮村”;村級班子發揮功能差、班子成員素質低、幹部民眾人心散的10個“弱村”;偷油時有發生、信訪問題不斷、財務管理混亂的8個“亂村”。經過認真研究分析認為,要根本改變這些村“窮”、“弱”、“亂”的面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綜合施治、對症下藥。為此,在清理、規範原有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從健全完善各項工作規程入手,研究提出了加強村級事務規範化管理的總體思路,並在矛盾最突出的六合鄉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按照“經濟部門幫窮村、黨群部門包弱村、政法部門治亂村”的原則,從區直部門、單位抽調582名幹部組成工作組,對相對落後的村進行了集中整治。為鞏固擴大整治成果,在全區集中開展了村級事務規範化管理活動。

二、明確責任主體,做到“該誰抓的誰抓”

明確責任主體,做到“該誰抓的誰抓”,是實現村級規範化管理的關鍵。該區從解決村級事務“有人抓、有人管”的基本問題入手,在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的基礎上,積極構建組織健全、責任明確、結構合理的村級事務管理網路體系,把農村事務細化分解成組織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保障等若干項,對每一項都嚴格按照標準,選出一部分民眾威信高、組織協調能力強、辦事公道、具有相關專長的村民協助村“兩委”管理,構建起了以黨支部為領導核心、以村委會為主導、以村級配套組織為補充,“橫到邊、縱到底”的村級事務管理網路。全區共產生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畫生育等村委會下屬委員會934個,產生村民小組長1388人,推選村民代表3682人,建立村理財小組和監督小組各178個,聘請各類管理員1000餘名。對選出的各類村級管理人員的工資報酬或誤工補助,由區鄉財政統籌發放。區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用於村主職幹部工資,由各鄉鎮按考核情況發放。同時,細化工作職責,對每名村級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標準和獎懲措施都作出明確的規定,並嚴格落實考核獎懲,充分調動各類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三、突出工作重點,做到“該抓什麼抓什麼”

做到“該抓什麼抓什麼”是實現村級規範化管理的核心。為進一步明確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在全區組織開展了以“培育新型農民、發展新型產業、打造新型環境、建設新型班子”為主要內容的“四新”工程。一是培育新型農民。區里要求,各鄉鎮(街道)每年都要排出計畫,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長每年至少兩次到區外參觀學習,農民民眾只要提出考察種養加項目要求的,市內的由鄉鎮(街道)負責聯繫,並負責提供車輛,立即安排;市外的由鄉鎮(街道)根據情況,統籌安排。以“農民培訓工程”為抓手,由農業、畜牧、水產、林業等職能部門負責,利用舉辦培訓班、田間講座、到職業學校定期輪訓等多種形式,每年培訓2萬餘名農民,促使廣大農民民眾由傳統農作型向知識、技能型轉變。同時,把勞務輸出作為培訓農民、提高農民的重要途徑,積極為農民走出去搭建平台,搞好服務,真正讓不種田的走出去,讓種田的富起來,實現了務工和務農民眾的共同富裕。深入開展“xx”普法活動,引導農民民眾自覺學法守法、依法辦事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面向農民民眾廣泛開展“知黨情、報黨恩”等宣傳教育活動,農民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社會奉獻意識有了明顯提高。深入開展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並組織各類文明創評活動。XX年以來,全區共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500戶,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好妯娌”170名,59個行政村被評為市級小康文明村,4個行政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街道李坨村被授予“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稱號。二是發展新型產業。堅持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原則,指導各鄉各村確定發展重點,並逐村逐戶幫助民眾選產業、上項目。目前,全區70%以上的村莊確立了經濟發展主導產業,已建成各類漁業養殖基地55 萬畝,海參基地 3000 畝,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12處,標準化冬棗基地6萬畝,標準化畜牧養殖小區110處,引進發展的甜葉菊、甜高粱、野鴨、生態養豬等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同時,大力扶持農村經紀人創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重點扶持與農業龍頭企業聯結緊密、規範化程度較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基地和市場的有效連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全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38家,帶動59%的農戶進入產業鏈經營,有效拉動了農民增收。三是打造新型環境。紮實推進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孤島鎮、仙河鎮被評為全國衛生鎮和環境優美鄉鎮。規劃實施了東水源、濱海大道綠色生態河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對沾利河、挑河、馬新河等骨幹河道進行了疏浚治理,形成了灌排蓄節一體化水系。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戶用沼氣池、鄉村公路改造、“三網”建設等民生工程,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全區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高標準的文化大院,60%以上的行政村開通了網際網路。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全市率先實現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目前,全區農村低保標準已提高到1300元,年發放低保金176萬元。同時,對201名五保對象按照每人每年3200元的標準進行集中供養。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認真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四是建設新型班子。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堅持精幹高效的原則,大膽使用勇於創新、作風民主、民眾信賴、懂經濟、會管理、善於做民眾工作的農村能人,選好配強“雙強型”村幹部。全區178個建制村,選舉產生176個村黨支部、178個村委會,共選出村“兩委”班子成員576人,其中黨員507人,占88%;45歲以下342人,占59.4%。全區村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一人兼”168人,占95.5%;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417人,占91.2%;“雙高雙強”型人才547人,占到了94.9%。同時,加強對村級後備幹部的選拔培養,把一批政治素質比較好、年紀輕、文化高、懂經營、善管理的村民納入視野,重點培養,建起了一支360多人的村級後備幹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