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收入現狀調查報告

2、農業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由於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隨之出現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制約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勞動手段的推廣套用,導致土地生產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很多農產品生產費用居高不下,農業平均利潤率連年下跌,造成了農民“增投不增收”、“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據農業部門統計,1997—xx年,全市農業生產總費用支出由103.8億元增加到149.8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1.1%。而同期我市農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為9.8%,費用增幅遠遠高於農民收入增幅。僅以小麥為例,據調查來看,xx年小麥畝產成本255.03元,較上年增加8.8%,較1999年增加13.2%。分項來看,xx年小麥畝(畝產400公斤)費用188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子、農藥、化肥、排灌、收耕費分別為15元、5元、80元、25元和63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2%、32.3%、27%、20%和53.8%。

3、業結構調整不到位。通過調查來看,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農產品價格下跌、生產成本上升等客觀原因外,農戶農業結構調整不到位是目前影響農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僅以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為例,據調查,在生產條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民眾種植糧食,每畝純收入約400元;種植牧草,每畝純收入約800元;種植每畝純收入約2500元;林業育苗,每畝純收入約4000元;大棚蔬菜,每畝純收入約8000元。同是一畝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這說明了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在於農業結構不合理。儘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出發,非常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結構調整滯後問題反映仍較明顯,仍與國際、國內市場要求不適應。

通過調查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因信息閉塞,對市場需求不摸底,不知道種什麼好,種什麼能夠掙錢,農民對市場的變化感到束手無策,農民和基層幹部存在觀望、畏難和埋怨情緒。同時,各村、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選擇趨同、結構層次較低現象比較普通,再加上資金不足,水利設施老化等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4、小城鎮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市委,市政府加愉小城鎮發展步伐,使我市小城鎮建設具規模,已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統計,1978——xx年,全市人口城鎮化率從13.4%上升到30.3%,有近一半的農業轉移人口被城鎮吸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仍滯後於工業化的非農化,小城鎮發展仍顯緩慢和滯後。小城鎮發展滯後使得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吸吶能力不足,影響了農業收入的提高。通過調查來看,農民增收困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太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多。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市菜有農村勞動力35.8萬個,從事第一產業的21.7萬個,仍有農村富餘勞動力8萬多個需要轉移。

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看,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可通過讓一部分農民轉向經營非農產業和進行勞務輸出,使這部分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並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同時,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後,可相對增加農村人口的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經營農戶收入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實踐表明,農民進入鄉鎮企業或外出務工,始終是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據統計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農村閒散勞動力走出去向二、三產業轉移,擴大了農民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據調查百戶農民,外出從來人員23人,同比增長77.8%,收入為43042元,同比增長85%,其中從第三產業得到的收入為26460元,同比增長80.1%。

5、農業標準化水平低。隨著wto的加入和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綠色壁壘”的加高,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由於我市農業檔準化體系、農產品評價體系與國際標準不配套、不完善,農業監測建設滯後,我市農產品無標生產現象嚴重,造成部分農產品藥、肥殘留超標,重金屬、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質污染嚴重,使我市具有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屢次被拒收、扣留、退貨或索賠,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據調查,今年1—4月份,我市農產品出口創匯額5757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3%,僅這一項農民減少收入7500餘萬元。

三、下一步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民民入穩步增長,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目標。面對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新的形勢,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總的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