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農村老年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隨著新中國的同齡人步入老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昭通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50021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6%。養老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如何規劃和統籌好全市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十分重要。

一、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

通過對昭陽區、鎮雄縣、綏江縣、巧家縣、水富縣、彝良縣、永善縣等縣區部分村組農村老年人的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共調查60-70歲的93人、70-80歲的72人、80歲以上的42人。調查結果顯示:

(一)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盲147人,國小文化50人,國中9人。

(二)農村老年人身體狀況差。農村老年人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很容易積勞成疾,加之人老了身體機能的退化就更加體弱多病。調查對象中,經常生病的就有133人,占64%,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身體不好的占到70%。

(三)收入來源少。農村老年人從收入來源看:靠自身勞動收入67人,子女全額供給59人,享受養老保險67人,享受農村低保4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11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90人。

(四)贍養方式單一。農村老年人主要靠勞動收入來養活自己,只要自己能動,都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失去勞動能力後才靠子女贍養或親戚支助。調查中靠子女贍養的有101人。

(五))生活照顧不太理想。在調查對象中,有單獨住房的65人,無單獨住房與子女同住的137人。生活照料方面,能自理的136人;仍承擔家務的145人;衣著方面,每年添置的有36人,2-3年添置的97人,多年未添置的73人;有新被褥的36人,近兩年換新被褥的有72人,多年未換的有97人。

二、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經濟狀況不佳。昭通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由勞動收入、子女供給、養老保險、低保等部分構成。土地收入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村60-70歲之間的低齡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體比較健壯,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或多或少的勞動收入。在調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歲的有93人,靠勞動收入的有43人,在經濟上不完全依賴於子女供養。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養的農村老人,卻因他們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當困難,其生活就難以為繼了。

(二)養老模式單一。昭通農村長期以來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調查中發現,有的子女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一些錢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子女學習生活費用還要靠老人支付。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攤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糧食和零用錢,但還有一部分兒女們為了贍養老人顯示“公平”,將老父老母拆散供養,一個兒子養活爹,一個兒子養活媽,活生生將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隨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間的溫暖,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調查中還發現農村有部分家庭因家中的多種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與子女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兒女大了結婚後相繼與老人分開生活,分家時,老人們還能夠從事各種體力勞動,隨著年齡的增加,進入晚年的他們責任田難以耕種,家庭的生計難以支撐。調查中發現一種怪象,有的兒女多的老人養老來源成為問題,在給老人的贍養費上相互推諉,本應負擔的老人生活費成了兒女們相互之間鬧矛盾的由頭,有的兒女們相互間還成了仇人,老年人不僅在生活上被兒女們當作累贅,而且在贍養費的承擔上互相推卸贍養責任。

(三)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寂寞。農村大部分老人,除了辛勤勞作時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充實,閒暇時間生活是非常單調乏味的。農村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子女不在身邊連一個噓寒問暖的人都沒有,如果兩個老人都健在有個伴還好,至少有個交流和相互照應的人;如果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連個端茶倒水的人都沒有,那份晚景的淒涼、那份孤單寂寞無依無助可想而知。調查中發現,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電視、趕場、上廟,沒有更多的文體娛樂活動,思想精神上缺乏交流與溝通,生活沒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終是抑鬱而終。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家庭贍養老人僅限經濟上的供養,認為給老人生活費就算盡了義務,忽視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醫很難實現。農村老年人一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年老生理疾病較多。調查發現70%的農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白內障、哮喘、胃病等。從未做過健康體檢的占80%,做過健康體檢的僅20%。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擔負著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農村老年人選擇村衛生所,表面上看是因為就醫具有方便、經濟的優點,導致老年人普遍選擇在村衛生所就醫的深層次原因仍然是經濟問題,為了節約醫療費用,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有的是自己到地里找中草藥,小病還可對付。小病拖大病扛,扛到最後就是等死。

三、做好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夯實家庭養老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極其重要的經濟基礎,家庭、社區和社會養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昭通農民收入不穩定且增長緩慢導致養老資金短缺。農民家庭的收入除用於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還要承擔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等諸多方面,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沒有足夠的經濟剩餘作為養老儲備。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留在農村的子女的學習、生活費用有時還要靠老人,使許多農村老人生活來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堅持把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難點、突破口和根本出路,通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解決昭通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做好深入細緻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樹立青少年尊老、養老、敬老觀念,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在全社會提倡敬老養老愛老,建立傳統和諧的農村家庭關係。大力表彰農村孝敬老人的先進事跡,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二是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在農村組織為老人服務的志願者,發揮他們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及場所建設,大力提倡和扶持各種有益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三)提倡多種養老模式,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一是鞏固和完善家庭養老。家庭養老長期以來都是昭通市農村養老的基本模式,這是由昭通市的市情決定的,必須鞏固和完善。二是完善集中供養。政府應增加老年福利機構的數目,爭取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養老院。養老院可擴大服務範圍(尤其是回響了國家計畫生育政策的家庭),以適當的收費標準接納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獨自居住的老人,針對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護、治療等服務。還可以利用一些身體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願者來提供生活慰藉服。三是儘快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從制度上保障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

(四)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滿足多樣性需求。社區作為一定地域範圍內人們結成的生活共同體,對滿足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照料功能主要體現為兩種方式:一是將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場所、設施建在社區,貼近老年人生活,便於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接受日間照料和健康指導等服務,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包括文體娛樂、老年互助服務;二是為不能或不願出門的老人,主要指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門提供保潔、送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護理,設立家庭病床開展治療、康復等養老服務。貧困地區農村老年人需要養老服務,但又無力支付資金時,就需要政府提供養老服務補貼。

(五)強化法制監督和法律規定的落實。現行法律對贍養老人都有明確規定。因此,必須加強法制宣傳,強化法制意識,加強法制監督,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並對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行為以法律手段做出嚴懲。同時,老年人也要多學法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相關內容
2017最新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市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思考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