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明村青岡縣建設鄉新合村的調查報告

科學發展奏華章

——來自省級文明村、青岡縣建設鄉新合村的調查報告

青岡縣委辦公室

前不久,縣委辦組織開展了全縣加強村級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的調查。在調查中發現,很多村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科學發展、協調發展落實的不到位,甚至很難落實。然而,在有近9000畝耕地、358戶和1500口人的建設鄉新合村,村黨支部和支部書記姜廷才卻能夠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三農”工作,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協調發展。新合村呈現出充滿經濟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社會穩定和諧的新風貌,已成為青岡縣一棵閃亮的明星。新合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和正在形成“四大亮點”。

一、活力新合,建造青岡“第一村”

青岡縣是貧困縣,165個村中有144個是省級貧困村。在全縣大多數村債務沉重、發展無力的情況下,新合村則一枝獨秀,表現出極大的創新活力和經濟活力,村集體經濟積累和人均純收入多年來位居全縣首位。

立足科技興農,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融合。新合人充分認識到了科技在農業發展、農民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在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上大做文章。著力提高村民科技素質。他們通過聘請專家講座和實地指導、舉辦農民學校、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技術培訓等形式,加快村民由體力型、經驗型向知識型、技術型轉變。全村有30多村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稱號,80%的勞動力掌握了一至二門先進適用技術,從而提高了種植、養殖技能。新合村有科學種田的良好基礎,早在80年代就是全縣學“三新”的標準村和推廣地膜覆蓋的典型,被稱為“玉米家園”,全省地委書記曾來這裡參觀過。這裡的農民科技意識較強、科技素質較高。農業科技在生產中普遍推廣套用。他們與東北農大、省農科院建立了“校村共建關係”,這兩所院校在新合村闢建了實驗室和試驗田,每年都有一些畢業生來這裡實習,新合村已成了這兩所院校的試驗和實習基地。可以說,種植優良品種,新合村是近水樓台,再加上村幹部能夠帶頭試驗,主動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新品種在這裡多年來一直順利得到推廣和套用。新合村種植的玉米、大豆、瓜菜和玉米制種等農作物都是科技含量高的優良品種,普遍採用了標準化生產和節水灌溉、溫室大棚技術,出現了“大地小園都制種、家家戶戶扣大棚”的良好局面。集體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科技與農產品的融合,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玉米制種、大棚瓜菜和瓜菜制種畝均利潤分別是1000元、1200元和1500元,是普通農作物效益的3-5倍。據統計,全村種植業產值的60%來自於科技。XX年,全村農業總產值實現1500萬元,比XX年增長18.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是全縣農民人純收入的2.5倍,比XX年增長一倍。全村有固定資產1500萬元,流動資金500多萬元。已成為村強民富的青岡“第一村”。

著眼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經濟,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新合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比較明顯。近年來,他們大力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經濟。放大優勢,培育特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圍繞“調優、調高、調強”目標,全村篩選玉米和瓜菜制種、大棚瓜菜、萬壽菊等4個主導產業帶,產業帶面積占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4%,產值占全村農業總產值的80%以上。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建成有100個養殖專業戶、1000頭奶牛、10000頭豬的專業村。培育農業市場主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他們堅持一手抓與縣內外公司和龍頭企業合作,一手抓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建設。通過簽訂單的方式與縣種子公司、德勝鄉萬壽菊加工廠、黑龍江龍鳳玉米開發公司、望奎景豐公司、內蒙古大民種業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同時,由村幹部牽頭,成立瓜菜協會、農業機械合作社等各類經濟合作組織5個。去年,農產品實現銷售收入7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