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壯族文化社會調查報告

2. 因山歌傳承手段、形式多樣化,使歌圩的誘惑力減弱或變味。如今歌圩 不是傳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場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誘惑力,有的甚至出現了變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變成無圩無歌,有些地方以喝酒會友為主變成有圩無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賽的形式帶動民眾性的聚唱活動,吸引力不強;有些地方圩正歌好,這類歌圩主要是有民間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資源,極力恢 復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這些歌圩不僅有歌有圩,而且比較完整的展現了本地壯族的傳統事象,但此類歌圩目前只占少數。從以上統計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個,占59.3%,已經停辦或瀕臨消失的有143個,占40.7%。

3. 觀 念變化,使壯族歌圩作用逐漸縮小,面臨發展尷尬。雖然“歌”也是一種知識,一種智慧,但更多地限於娛樂、消遣。現代人認為歌圩不是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數壯族人聽不懂壯語山歌,因此對山歌的熱情變淡了,歌圩活動的主角由年輕人變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擇偶或是祈福豐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種 “唱支山歌帶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記憶。

4. 民間文藝傳人的缺失,使壯族歌圩 難以回歸本色。由於打工潮的影響,壯鄉大量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廣大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山歌無人唱,歌師無處傳。過去歌圩場上稍微識字的人幾乎每人手都會有一本書或數本用古壯字抄寫的歌書。後來歌圩被當作封資修的產物禁止,歌書已殘缺不全,使得人們沒歌可唱。許多作為學歌、唱歌、編歌的山歌傳習館已 不復存在。歌圩逐漸恢復後,由於許多優秀的老歌手和壯族民間文藝的傳承人逐漸逝去,許多歌圩文化慢慢地從全民性轉變成為少數人的“專利”,許多優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曠野間。

5. 缺乏經費使歌圩文化發展步履艱難。壯族歌圩的舉辦方式 是民間自發組織。歌圩這種純粹的公益性文化娛樂活動,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收益,活動所需經費主要是通過收集善款或向社會各界募捐籌集而來。由於舉辦盛大的節日活動開支很大,籌款不過是杯水車薪,活動費用短缺困擾著歌圩發展的步伐。

四、 傳承和發展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建議

壯族歌圩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勢。保護和傳承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對於“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動我市民族文 化旅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們要按照中 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視,因勢利導,切實保護、傳承和發展好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瑰寶。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強化“三個結合”,加快推進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 政 府組織與民眾自發相結合,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推動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壯族歌圩,是一種民眾性的傳統民族文化活動形式,動員廣大民眾參與是歌圩活動健康發展的基礎。應通過政府組織引導,激發民眾參與的熱情。建議政府成立一個由文化行政部門牽頭,規劃、住建、民族、旅遊、財政等部門領導參加的組織機構, 組織和領導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精神,建議用1—2年時間完成《崇左市壯族歌圩保護與開發規劃》,從而建立起搶救保護為基礎、傳承發展為核心、開發利用為目的的比較完備的制度。建議市、縣兩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以及歌圩活動的資金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