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會關於全縣職工隊伍狀況的調查報告

今年,正寧縣總工會在“進、訪、辦、促”活動中,深入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走訪一線工作人員,查閱報表資料、召開職工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全面了解掌握全縣職工隊伍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和存在問題,重點就職工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工資收入、社會保障、發展前景等關係到人才建設的基本情況做了深入調查和分析,以便指導今後的工作實踐。。

一、職工隊伍現狀及發展變化

正寧縣職工隊伍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主要以全縣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為主體;二是縣屬國有企業職工,以國有企業職工隊伍為主體;三是中央企業職工,以電力、電信、金融等行業為主體(不屬於統計年報範圍)。四是非公企業職工,以各類非公企業從業人員為主體。截止8月底,全縣共有幹部職工15100人。按照性別分類,男職工10366人,女職工4734人。按照行業分類,行政事業單位職工9348人,企業職工5752人(其中非公企業4139人)。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全縣職工隊伍主要有五個方面大的變化。

1、職工數量總體呈平穩增長趨勢,職工隊伍相對穩定。一是企業從業人數明顯增長。XX年以來,由於於國有企業的改制、集體企業的重組,加之企業內部的最佳化組合,企業從業人數一度下降,至XX年底全縣企業職工2154人,占XX年3210人的67%,從XX年開始,非公企業得到大力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和鼓勵農民工進城務工等有效措施,企業職工逐年增長,截止XX 年8月份,我縣企業在崗職工5257人,其中國有企業167人,集體企業1259人, 其它類型企業3831人。較XX年淨增3103人,增幅144%。二是行政事業單位職工有所增長。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單位用人公開招考和引進急需短缺人才的人力資源建設工作方針,新增和補充機關事業單位職工820人,占目前總職工人數的8.7%。三是就業再就業工作深入開展。XX 年,全縣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就業和再就業 1539人,其中,按就業人員類別劃分: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 843人,下崗失業、分流人員實現再就業 461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 126人,技校畢業生就業 34人,復員轉業軍人就業27 人,其他失業人員就業 48人。四是用人方式逐漸實現了由固定用人向契約用人的轉變,尤其是非公企業,招聘和吸納了一大批農民工,截止XX 年,我縣農民工2489人,比XX 年的1436人增加1053人,增長42%。農民工已成為我縣職工隊伍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2、職工工資收入快速增長,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改善民生工程的深入實施,全縣職工工資收入增速較快,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人均消費支出得到提升。XX年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為31665元,較上年28458元淨增3207元,增長11.3%,居民可支配收入XX年為14418元,比上年增加2422.82元,增長20.2%,人均消費支出10653.4元,比上年增加1116.35元,增長11.71%。全縣職工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

3、職工文化體育活動積極開展,業餘生活豐富多彩。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職工追求精神生活的願望逐年增長,通過政府引導、民間組織和個人倡導,全縣職工文化體育活動不斷得到加強,僅在全省十二運”期間,組織了以縣城職工為主體的 “鍋莊舞”、“健美操”、 “太極拳”、“業餘秦腔大賽”等文體比賽;每年的“五一”、“七一”、“十一”期間相繼舉辦了“紅歌演唱會”、書畫展覽、籃球比賽、戲曲公演等活動。體育事業更是如火如荼,XX年以來先後組織開展了“縣直機關職工羽毛球、象棋比賽、籃球運動會、職工環城賽等一批影響大、參與多、質量高的文化體育活動,使全縣職工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幸福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新的追求。

4、職工文化素質明顯提升,業務能力有所加強。據統計,近幾年,全縣職工文化素質得到明顯提升。“xx”期間共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6.5萬人次,其中再就業培訓1.5萬人。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辦職業技能學校由無到有發展到4所。從文化程度上看,行政事業、國有企業單位職工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占到68%以上,本科文化程度占到35%以上,人均擁有辦公電腦0.6台,辦公自動化水平得到加強,辦事效率明顯提高。

5、職工社會保障措施有效實施,企業用工進一步規範。根據黨的xx大“建立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全縣加強了職工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截止XX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535人,企業退休人員1112人,全年發放企業退休職工養老保險金1900多萬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1390人,全年支出醫療保險費550多萬元;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參保5445人。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職工理想信念淡薄。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一些職工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識不清,覺得前途太渺茫,缺乏政治理想追求,只看重眼前個人的現實生活,只講索取,不講奉獻;一些職工信奉金錢至上,把財富多寡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對其它一切事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個別職工特別是個別青年職工否定人生的社會意義,道德觀念混亂,誠信意識缺乏,他們把享樂主義奉為時尚,片面追求物質享受,思想頹廢,行動萎靡,吃喝玩樂,隨波逐流。

2、一些社會不良現象對職工影響較大。職工普遍認為,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就業困難、貪污腐化等不良社會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職工思想混亂,並影響職工對現實和未來的信心。問卷調查表明,21.4%的職工認為普通職工與經營管理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91.6%的職工認為收入差距大對職工隊伍和社會和諧的影響嚴重或比較嚴重;95.5%的職工認為就業難對職工思想行為和社會和諧影響嚴重或比較嚴重;95.3%的職工認為腐敗現象對職工和社會和諧影響嚴重或比較嚴重。這反映出職工對社會不良現象的疑慮、反感增加,部分職工還因收入低而導致生活壓力加大,精神負擔加重,情緒不穩,後顧之憂嚴重。

4、職工隊伍整體技術素質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一些青年職工不願學習技術。認為要學習技術,提高技能,最好的途徑是參加脫產專業培訓或脫產學習,在當前就業崗位少、要求上崗的人員多的情況下,擔心自己一旦離開崗位,會被別人替代;崗位自學,擔心占用工作時間,影響產品數量和效率。還有一些青年職工認為,現在下崗、輪崗很頻繁,今天在崗,明天有可能下崗或輪崗,乾一天拿一天的工資,不去想明天的事,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對學習技術技能不感興趣。另外,高級技工青黃不接的現象比較突出。

5、調整勞動關係機制不夠健全。一是勞動契約簽訂問題比較突出。①不簽訂勞動契約的問題依然存在,有的契約已過期沒有續簽。②勞動契約期限短期化。③勞動契約內容不規範。契約中沒有勞動報酬的內容,有的勞動契約中沒有工作時間和加班工資的內容。二是集體契約簽訂率雖高但履約率相對較低。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大多數企業集體契約的簽訂率都比較高,但履約率與契約簽訂率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勞動強度大,待遇沒有提高。四是勞動關係協調機制落實不到位。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會議制度、平等協商和集體契約制度、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等機制不夠健全、作用不明顯。有的企業的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形同虛設,人員配備不到位,專門人才比較少,缺少相應的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欠缺。五是基本權益保障不到位。企業繳納職工養老保險金只占職工的70 %左右;部分員工工傷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處理等問題。在對5戶企業的調研中,只有1戶企業能確保“三金”、“五金”人人交納,僅占20 %。幾乎所有企業職工領不到加班費。職工反映最多的就是正常的探親休假很難保障,勞動安全衛生得不到有效保障,侵害職工權益的事時有發生。

三、對策建議

1、積極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健康發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動力。現代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企業只有切實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成就人,才能讓員工認同企業的文化,教育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員工參加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學習,互相學習,橫向發展,以填補縱向升遷情況下員工的失落感,同時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愉快的生存環境,把焦點集中在員工身上,員工的焦點自然就會集中在服務上面,才能使企業文化成為吸引人才無形的向心力。

2、建立多樣化的激勵機制。市場競爭要求與企業在努力尋求、招聘優秀人才的同時,千方百計穩定住企業的核心員工,防止人才流失,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員工的工作動力來源於自身需要的滿足程度,多數企業單純以物質刺激為主,這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化企業制度下是不充分不完善的,企業應保持物質保障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辦法,把員工和企業緊密連線在一起的經營方式,例如通過集體契約或工資集體協定,把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和提高員工收入掛鈎,把改善勞動條件、增加福利要求、加強勞動防護設施、落實加班工資等措施具體化,並堅持落實到位,使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從而形成人人關心企業命運、同謀企業發展的局面,同時建立科學的民主管理制度,通過職代會、廠務公開以及合理化建議等活動,鼓勵員工為企業獻計獻策,溝通關係,使員工和企業真正形成命運共同體。

3、進一步落實勞動保障政策制度,維護職工的勞動經濟權益。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等勞動經濟權益,是職工民眾最基本的經濟權益。一是通過擴大勞動就業、完善工資增長機制,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等,努力解決職工民眾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使職工民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二是高度重視有關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工作,採取更加優惠措施,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

4、幫困扶貧,建立健全幫扶長效機制,發揮困難職工幫扶中心的作用,開展以金秋助學、醫療幫扶、生活救助為主要內容的多種幫扶活動,幫助職工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擴大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儘可能將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職工納入低保範圍,做到應保盡保。通過加強協調溝通,利用社會資源,形成全方位的維護企業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工作體系,開展送法律、送文化、送健康、送溫暖等活動,盡力為農民工多辦實事好事。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報告論文
關於職業倦怠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現狀調查報告
關於消防部隊非現役用工調查報告
2018關於近視眼的調查報告作文
關於2018在校學生需求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貧困居民生活情況的調查報告
最新關於社會教育與青少年社會化狀況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工業園區青年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加強和改進鄉鎮工作的調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