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稅源管理現狀調研報告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之相適應的稅源管理模式也在不斷改革與發展。但由於山區稅源分布、稅源結構的特殊性,以及山區經濟發展的滯後性,很難適應國家以巨觀經濟發展為對象或目標所制定的稅源管理模式,而應當根據各山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稅源管理模式的構建與選擇,主要是構建靈活機動,又相對穩定的管理框架,以促進山區稅源管理的深度、廣度,提高山區稅源管理的質量。

一、關於稅源管理、稅源管理模式及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什麼是稅源管理。廣義的稅源管理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稅收立法層次上的管理,即巨觀稅源管理,包括對什麼徵稅,稅基確定,以及每個稅種的具體減免、扣除、抵免、優惠政策的落實等,這都屬於立法解決的問題;第二個層次是執法層面上的實務操作管理,即微觀稅源管理,主要是監督對現行稅收政策的具體落實,即對具體稅基的核實、監督、管理,屬於稅收政策法規的實施管理。

(二)稅源管理的基本模式。總結傳統的稅收管理模式及其演變,稅源管理模式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屬地管理。主要是責任到片、到人,各稅統管,所以也稱分片管理。其特點是管理者對所管區域的情況了如指掌,對稅源變化的掌控及時、準確。但因管理力量相對薄弱,對技術含量較高和行業特徵突出的稅源,難以提高管理質量。二是集約化管理。主要是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對在當地有較大影響力,對經濟發展及完成稅收任務聯繫緊密的重點稅源所實施的一種管理模式。其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最佳化了管理資源的配置。但如果這些骨幹稅源分布不集中,或者各個骨幹稅源和行業特點差異大,有可能增加管理成本,如山區小礦山、砂石廠等。三是專業化管理。也被稱為行業管理,主要是以行業為對象劃分管理組,各管理組只對某一種或一類行業進行管理。其特點是有利於對專門行業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詳細掌握行業特點,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但如果同一行業的地域分布較廣,管理人員相對較少的情況下,有可能難以準確掌握同行業中各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變化,即掌握了行業共性卻難以準確把握企業的個性差異。四是簡易化管理。如委託扣稅,或者採取簡易申報、簡併征期、重點巡查的稅收管理模式。其優點當然就是簡易,尤其是以現代高科技手段為依託的簡易化管理模式,更是今後稅源管理的發展趨勢。資料顯示: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全國納稅人數量平均每年增長10%左右,與此同時,納稅人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經營業務也在不斷創新,稅收征管的複雜性和工作難度明顯加大,如果仍沿用傳統的人盯人、稅收管理員屬地管戶的單一方式管理稅源,顯然已難以適應,大力發展信息化管理勢在必行。五是社會化管理。主要是針對零星、分散,容易流失的稅源所實行的委託代征等管理方式。優點是在及時控制稅源流失同時,相應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本文研究的重點。顯然,就稅源管理的概念而言,本文所稱稅源管理應屬於第二層次的稅收政策法規的實施管理;就稅源管理模式而言,主要是指在現階段既定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態下,山區稅源管理的模式。它不可直接套用上述某一種或幾種現存在的管理模式,而要根據山區稅源的實際分布狀況和發展變化情況,實事求是地做出科學選擇。

二、關於山區稅源管理的模式

(一)山區稅源的特殊性。為了選擇適合于山區的稅源管理模式,必須首先摸清山區稅源的特殊性。稅源分散是山區稅源的主要特徵,這是由於山區人口居住不集中,絕大部分納稅主體都沒能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加之經營者文化水平不高,使其經營活動的技術含量較低,大多數納稅人都只能從事亦工亦農、亦商亦家的家庭作坊式的經營,“不間斷經營周期”大多小於一個自然年度,如季節性經營。且大多數是就地取材似的生產經營活動,如農產品加工業、礦山開採業、建築材料加工業等。這種特殊的生產經營狀況,決定了山區稅源大多呈現五種基本特性:一是稅源分布的分散性,這是由居住地的分散性所決定的;二是稅源規模的弱小化,這是由經營者普遍較低的經營能力決定的;三是納稅主體自身管理的隨意性,這是由納稅主體家庭化經營所決定的;四是稅源種類的零星化,這是由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的經營模式決定的。五是實施信息化管理的難度大,主要是納稅主體自身落後的經營手段、不規範的財務管理狀況等,難以實現自身管理的信息化,也不具備稅源管理現代化所需要的客觀條件,就稅源管理而言,要擺脫傳統管理模式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