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城市創建中存在問題調研報告

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黨和國家既定的發展戰略。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和傳承文化的載體,在法治建設中無疑承擔著首要的責任。XX年4月,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的意見》,在國家層面正式提出了創建法治城市的號召。本文擬針對當前法治城市創建中存在的問題,談一下個人淺顯的看法。

一、當前法治城市創建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法的最初產生,即與城市、商品交換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法在城市之中孕育產生。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法已經滲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市民社會自發的演變進化,法治社會或許也會自然生成;而通過有意識的開展創建活動,法治城市的形成則會更加快捷。當前,各地創建活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

(一)創建活動開展不平衡。隨著區域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地都非常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傳,注重通過創建活動,獲取國家衛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環保城市等各種榮譽稱號,以增強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相形之下,法治城市這一頗具含金量的稱號並沒有得到城市執政者的廣泛關注。除了江蘇、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之外,在全國其他地方,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往往悄無聲息,相關職能部門也無所作為。在一個地區內部,由於執政者法律意識的不同,對法治城市創建活動的重視程度也存在差別。創建活動沒能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展開,也尚沒有形成各地相互競爭加壓的態勢。

(二)創建活動考評機制不健全。法治建設更多的屬於軟體建設,屬於城市競爭力中的軟實力,本身在考評方面就面臨著量化的難題。加上法治城市創建涉及面廣,涉及部門多,由此很難形成真正系統完善的考評細則。國家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其他創建活動,相關主管機構都已經出台了明確的考評標準和細則,各地在創建過程中操作起來比較方便。法治城市創建,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除江蘇、深圳等地出台了地方性的法治縣標準、法治政府標準外,尚沒有全國統一的標準出台,全國普法辦的檔案也只是提供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這種狀況,客觀上亦給創建活動的開展製造了難題。

(三)創建活動協調聯動力度不夠。法治城市創建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需要強有力的協調機關。政法、司法、公安、檢察、法院、法制,以及政府眾多執法機關在創建活動中都要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機關隸屬不同、性質不同、業務不同,如何整合資源,形成創建合力,對協調聯動機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各地協調聯動模式不同,較多的是由縣、市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協調職能。這種模式面臨著缺少權威、缺少制約手段等弊端,難以發揮有效作用,造成眾多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把創建活動當做一項必需的任務來抓,創建往往流於口號和形式。

(四)創建活動民眾參與度不夠。法治城市創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依靠人民民眾,充分發揮人民民眾在創建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這是全國普法辦提出的創建工作原則。各地在創建過程中,往往強調行政主導,本也無可厚非。正如馬懷德教授所言,“在中國這樣一個主要依靠行政主導的開發中國家,推行法治與發展經濟一樣,需要來自政府方面的強大動力”。但是,法治創建的主體是人民民眾,只有民眾的法律意識得到提高、法律信仰得以建立、法律權利得以保障、法律訴求得到滿足,才能說城市實現了法治化。在當前的創建活動中,往往忽視了市民社會的培育、忽視了民間組織的參與,創建活動缺少了“源頭活水”。

二、對創建法治城市的幾點建議

法治城市創建意義重大。研究發現,法治指數每上升一點,低收入國家平均每人財富總值可以增加100美元以上,中收入國家平均每人財富總值可提高到400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每人財富總值可以提升近3000美元。(見《瞭望東方周刊》XX年40期)。因此,專家提出論點:法治創造gdp。開展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就如同發展城市經濟一樣,應當成為城市管理者的自覺行動。針對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抓好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