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茶葉產業狀況調研報告

為加快我縣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農產品區域合理布局,做大做強茶葉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向更高標準發展,我辦黨支部對**鄉茶葉產業進行調研,獲得了較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一、**鄉概況

九龍山北麓的壯鄉—**,是遠近聞名的茶鄉。地處縣境北部,東、北與壩美鎮相鄰,南與蓮城鎮、者兔鄉相接,西與者太鄉毗鄰。總面積39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5米、最大海拔698米、平均海拔1306米,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量為1250毫米。

全鄉轄**、普盆、普龍、叮噹、者戛、石堯、同剪、壩莊8個村委會,12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瑤、彝、回六種民族,共6715戶31326人,其中農業人口30969人,少數民族人口28806人,占人口總數的92﹪。

XX年,全鄉生產總值完成6862萬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完成5006萬元,農民人均有糧313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88元。財政收入30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31.6萬元。

“十五”以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十五”規劃的經濟發展格局,結合**的鄉情,加大對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走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努力把茶葉、八角、甘蔗三大產業建設為全鄉的支柱產業。通過幾年的努力,三個產業已形成規模,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增強了全鄉的發展後勁。

二、**鄉茶葉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鄉茶葉發展歷史沿革

據“廣南府志”記載:1825年。在**村寨旁,距九龍山四十餘公里,其地產茶葉味絕美,說明廣南茶葉始於清朝後期。另據《廣南縣供銷合作社志》記載:建國初期,**茶種植面積為1696畝,年產量3萬公斤,收入2.5萬元。 低緯度、高海拔、土壤肥、日照足、雲霧多、濕度大、茶樹萌芽早、採摘期長,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培育了品質優良的**茶,它以“味醇、味香、味甜、色美”而獨具風格,品質以“造型精美、白毫顯露、湯色碧綠如玉、清香飄逸、馥郁甘美、葉純鮮爽”而獨領風騷,使**享有“茶葉之鄉”的美稱。**鄉歷來高度重視茶葉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經過歷屆黨委、政府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茶葉產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已培育成**的支柱產業。

(二)**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

1989年後,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鄉廣大人民民眾“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高漲,提出“苦熬不如苦幹”的口號,在全鄉掀起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艱苦創業的高潮。**人民因地制宜,結合土壤、氣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大以茶葉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堅持“自願、自主”的原則大力發展茶葉,以村小組為單位,把全村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納入統一規劃建設,在全鄉124個村小組實施高產茶葉台地建設。經過1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鄉現有茶葉面積5XX畝,其中規範化種植的有21000畝,有“**白毫茶”、“雲抗10號”、“雲抗14號”、“胡云6號”、“福鼎大毫”、“福安大白茶”6個品種,年產乾茶160萬公斤,產值5000多萬元。

**從事茶葉加工、收購、銷售一條龍的茶農,每年從社會上籌資近400萬元,並從廣西、廣東、浙江、昆明等地引進外資近500萬餘元到我鄉經營茶葉,給我鄉的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現在全鄉擁有茶葉初制加工廠260餘個,覆蓋全鄉124個村小組,如今茶葉加工已全部實現機械化,茶葉質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產品遠銷往全國10餘個省市。

XX年開始建設叮噹移民開發區時,為了實現移民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的目標,將茶葉作為主要產業來安排,鄉黨委、政府引進凱鑫公司參與開發,由公司全額投資建成1500畝高標準茶園,建成年加工乾茶200噸的初制所。基地由136戶移民分戶管理,公司技術人員對整個生產過程作技術指導。現基地內茶園已投產,生產道路暢通。目前正在生產區內修建小水窖,生產條件逐步得到改善。XX年,基地內的移民人均茶葉收入達1300元,戶收入高的近萬元,低的也有3—4千元,移民區民眾人心安定,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公司生產的“源升”牌系列產品銷往昆明、上海等地,效益較好。公司除了加工基地的鮮茶外,還收購周邊村寨的鮮葉進行加工,並在**、普龍等地建了6個初加工廠。龍頭企業的作用開始發揮,為**茶葉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