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河綠色長廊建設現狀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鎮位於孟連縣城東南部,東與瀾滄縣糯福鄉相接,西靠勐馬鎮,南面與緬甸佤邦接壤,北同娜允鎮、景信鄉相接,總面積354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邊境線長27.85公里。轄6個村民委員會100個村民小組14961人。轄區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河、南基河、南臘河三條河流。其中,**河**段長45公里,主要流經我鎮拉嘎村芒井、拉嘎一、二組和**村清水河、橋頭社等22個村民小組(共905戶3826 人),出境流入緬甸勐柏縣。

二、**河**段生態環境及兩岸流域現狀

**河被稱為我縣的母親河,也是**鎮的母親河,全鎮近10%的民眾直接收益於**河,近年來,由於發展產業,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兩岸植被減少,水體受到污染,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流量逐年減少,破壞了生態平衡,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日益嚴重。一是因沿岸民眾文化程度低下,缺乏環保意識,大量的生活垃圾倒入河中,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和殘留農藥隨雨水流到河中,水質受到了一定污染。二是隨著兩岸民眾人口的增加,兩岸土地和生態壓力增大,民眾的耕作方式落後,坡地居多,一到雨季大量泥沙衝到河中,極易發生洪災。三是產業開發,尤其是甘蔗產業的過量開發,使許多翠綠的青山變成了荒蕪的山地,大量灌木被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河沿岸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中生物逐年減少,部分水源枯竭,許多寨子出現人畜飲水困難問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失衡,由此造成的惡果是——夏季旱情嚴重,雨季洪災頻繁。加大了我鎮退耕還林的難度,同時給扶貧開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加了難度。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恢復植被,加劇了民眾增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矛盾。

三、保護和恢復**河流域兩岸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充沛的水資源是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條件之一,人類生態依賴自然,發展依賴自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得短暫發展的做法不可取,發展要考慮到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可持續地發展,和諧的發展。確保生態環境平衡是我們的重要責任,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及時保護**河流域兩岸生態環境,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綠色經濟的重要保證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推廣農業科技,提高水利化程度,是改變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重要途徑。我鎮拉嘎村芒井、拉嘎一、二組和**村清水河、橋頭社等22個村民小組農田地的澆灌主要依靠**河,因其水源充足,澆灌便捷,我鎮的電腦農業基地、玉米制種基地等重要農業項目和石斛等綠色產業的開發都設在**河沿岸,為各類項目的成功開發,提供了有力保證。豐富的水資源,不僅是我鎮沿邊民眾生產生活的重要保證,也是與我鎮毗鄰的緬甸勐柏縣部分民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源泉。

(三)是保持區域生態平衡,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舉措

茂密的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保證、是防止水源枯竭的重要措施,只有早準備、早行動,加強對**河流域沿岸及周圍的保護,才能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以確保沿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是保證兩岸經濟發展和民眾安居樂業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