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改善城鎮困難群體調研報告

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當前全社會對民生工作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就業、上學、求醫等一些重點、難點、熱點的社會民生問題明顯緩解,改善民生的各項措施開始顯現實效。但民生問題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決的,它受到一定經濟水平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在具體工作中,也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現就陶莊鎮困難群體的民生情況作以下調研報告

一、困難群體基本情況

陶莊鎮困難群體,主要包括五保戶、低保對象、孤兒、特困殘疾家庭、特困優撫對象、低保邊緣戶、大病醫療救助對象等。其中:前四類人群已納入定期社會救助範圍。截止今年9月底,我鎮定期社會救助人數達到429人,約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5℅。

(一)困難群體的成因

從掌握的情況綜合來看,困難群體成因主要有六種因素:(舉例)一是失業致貧;二是家庭缺乏收入來源致貧;三是大病致貧;四是年老體衰等生理原因致貧;五是重殘致貧;六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致貧,如婚變、超生、賭博、服刑等。如:改革發展產生一些遺留問題。一是土地徵用建設用地大幅增加,無地農民越來越多,土地管理和土地徵用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安置途徑單一,採取一次性發放安置補助費方式,一些被征地農民處於“失地、失業、失保”的境地;征地補償較低,大多數沒有建立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有些征地補償不能及時足額發放到位。二是企業改制問題。其中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的企業重組、兼併、破產後資產處理和職工安置問題,企業改制中引發的職工利益保護,拖欠工資、工齡買斷引發的矛盾,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

(二)困難群體的生活狀況

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了保障,但其在社會的生存和生活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困難,其心理上仍然承受著巨大壓力。

一是生活難。基本生活低於最低生活保障,靠低保金過日子,這部分人絕大多數年齡在40-50歲,“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壓力很大。有些農民在城市缺乏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領,生活非常艱難。二是就業難。相對於其他群體,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較低、能力較弱,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存在就業無門問題。三是就醫難。大部分有病無錢醫,特別是重症病人根本看不起病,現在雖然有農村合作醫療,但報銷比例偏低。合作醫療也必須是先自己拿錢看病,然後進行報銷和救助。四是教育難。主要是子女上學問題,有限的生活費用很難支付起高額的教育費用。五是住房難。

二、困難群體救助情況

(一)城鄉低保基本實行應保盡保。自1997年建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低保制度日趨完善。低保標準經過了多次調整,截止XX年10月底,全鎮共有低保對象298戶394人,月發低保金49110元。從XX年起,增發了物價補貼,今年1-9月按人發放城鎮410元,農村255元。對困難人員開展醫療救助,從XX年開始對低保對象每人每年發放100元的門診醫療券,五保對象每人每年200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低保人員看病難的問題。1-9月共救助21人22次77274元,幫助因病致貧的家庭度過難關。將所有低保對象納入合作醫療保險,每年幫助貧困家庭學生從學校獲得國家助學金,對品學兼優困難家庭子女考取大學、高中的,通過慈善救助資助特困家庭學生30多人。通過開展“和諧愛心手牽手,回報社會獻真情”結對幫扶活動資助56名學生。每年元旦、春節期間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慰問及“結隊幫扶”捐助等活動。對其他困難民眾制定了相應的救助政策。

(二)建立了社會救助機制

把健全和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切實關心困難民眾,努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應退盡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嚴把審核關,並定期走訪,動態管理。各級均採取民主評議、公開公示、集中審批申報的辦法,建立了社區(村級)民主評議小組,逐步形成了民主評議審批審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