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林業生態建設調研報告

林業產業開發相對滯後。產品加工開發力度不夠,龍頭企業發展緩慢,銷售信息渠道不暢,森林旅遊和林下產業開發利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借鑑“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強化經濟林產業化基地建設,實現富民強縣。特別要重視經濟林優良品種選育,堅持以優良品種帶動優質發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發展。同時,重視加工產品的品牌意識,嚴把原料和加工質量關,儘快形成拳頭產品和品牌,提高發展效益。

林業技術力量不足,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鄉鎮林業站作為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最基層組織,由於人員、經費、管理體制等原因,嚴重製約了其職能的發揮。建議加強縣、鄉林業站和技術推廣站隊伍建設,科學核定編制,調整充實人員,落實經費,真正承擔起科技服務、技術指導、維護森林資源安全的重要作用。

這次調研,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林業發展”為主題。在全黨全國掀起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高潮的新形勢下,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林業科學協調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線踐行科學發展觀要突出解決什麼問題,用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來審視林業發展的軌跡,通過調研,我們得到兩點重要啟示:

(一)生態建設必須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關注的環節入手,讓廣大民眾儘早感受到生態建設的成效。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生態建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林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怎樣才能使林業生態建設進一步持續發展?我們在深入分析縣情、林情的基礎上,提出了“身邊增綠”的林業發展新思路。就是從“身邊增綠”抓起,從改善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環境,特別是民居環境入手,把傳統意義上的對林業生態建設長周期、慢效益與人民民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緊密聯繫和結合起來,使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儘快造福於廣大民眾。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環城綠化,先後組織實施城區鄉鎮村綠化重點工程,完成了環城林綠化和防護林建設,完成道路兩側綠化,基本形成環城“綠色長廊”,使整個縣城被濃綠環繞。居民有了休閒的好場所,民居環境大為改善。“身邊增綠”工程的實施,使廣大民眾充分感受到了林業生態建設的成效,從而更進一步調動了人民民眾造林的積極性,把投身林業生態建設變成了自覺的意願與行動。

(二)林業發展必須與農民民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使廣大民眾從林業發展中受益。過去一提起林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長周期、慢效益。這樣的狀況使得廣大農民不願投身林業,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和發揮。把民眾經營林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林業長期效益與農民的切身利益有機聯繫起來,使林業發展真正與廣大農民致富意願、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局融為一體。農民民眾一旦從林業發展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際利益,必然從根本上煥發起建設林業、發展林業的熱情,必然把林業作為自己的致富源泉而備加珍惜,林業的穩定、高效、可持續發展就有了切實的保障。

通過對**縣林業發展的調研,我們深切體會到,林業戰線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中心任務,就是要解決林業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林業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和改善廣大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為廣大民眾提供日益豐富的林產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林業的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民眾,把林業發展與民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林業的發展,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區施策,分類指導。這就是我們通過對**林業的調研,對林業為誰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初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