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企業文化研究進展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的總和(schein,1984),是一個企業或一個組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以價值為核心的獨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實踐想融合的產物。企業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論在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與“複雜人”假設之後,對組織的管理理念、管理過程與組織長期業績的關係的又一次重新審視。

十九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西方工業化發展到以大機器和生產流水線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階段,企業經營者主要關心的問題是生產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在這種條件下,泰勒的科學管理模式和韋伯的“科層制”的套用就導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實踐,但是,它們都是基於“理性經濟人”的假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為了得到經濟的報酬。科學管理理論對當時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實驗”使人們注意到組織中的人際關係、非正式群體等因素對組織效益的影響,開始關注包括自我實現在內的人的社會性需要,於是導致了一系列激勵理論的出現。這些理論強調人際關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會性為基礎,提出用“社會人”的概念來代替“經濟人”的假設。系統論的套用和權變理論的發展導致了西方組織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戰略熱”和“系統熱”,即重點由組織內部的管理轉向戰略管理,強調組織結構和系統的協調與適應能力(徐聯倉,1993)。八十年代初,隨著日本企業的崛起,人們注意到了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進而發現了社會文化與組織管理的融合——企業文化,它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領導人將其在企業創業階段關於經營理念、基本假設等達成的共識用?詼宰櫓管理過程中包括文化、價值和心理因素在內等的非結構性因素的一種整合,並使之成為一個組織或企業獨具個性化的管理模杲,以文化的力量推動著組織和企業的長期發展?nbsp;

一國外企業文化研究的歷史背景總體情況

70年代末,日本經濟實力的強大對美國乃至西歐經濟形成了挑戰,在這種形勢下,人們注意到日美企業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發現,理性化管理缺乏靈活性,不利於發揮人們的創造性和與企業長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種有利於創新和將價值與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和企業的發展起著潛在的卻又至關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內的《z理論》、特雷斯·迪爾和艾蘭·甘迺迪的《企業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尋求優勢》三部專著的出版,掀起了企業文化研究的熱潮。八十年代,企業文化的研究以探討基本理論為主,如企業文化的概念、要素、類型以及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各方面的關係等。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企業文化研究出現了四個走向:一是企業文化基本理論的深入研究;二是企業文化與企業效益和企業發展的套用研究;三是關於企業文化測量的研究;四是關於企業文化的診斷和評估的研究。迄今為止,有關企業文化的專著約有六十多部,論文分布在十幾種管理學和心理學期刊中,企業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經成為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和工業組織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稱為管理的企業文化時代。

二八十年代國外企業文化研究的興起

198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內出版了他的專著《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該書分析了企業管理與文化的關係,提出了"z型文化"、“z型組織"等概念,認為企業的控制機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爾(terrencee.deal)和艾蘭·甘迺迪(allankennedy)出版了《企業文化》(corporateculture)一書,他們提出,傑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他們在這本書中還提出,企業文化的要素有五項:(1)企業環境;(2)價值觀;(3)英雄;(4)儀式;(5)文化網路。其中,價值觀是核心要素。該書還提出了企業文化的分析方法,應當運用管理諮詢的方法,先從表面開始,逐步深入觀察公司的無意識行為。同年,美國著名管理專家托馬斯·彼得斯與小羅伯特·沃特曼合著《尋求優勢--美國最成功公司的經驗》,研究並總結了3家優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發現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為動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這三本著作與帕斯卡爾·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藝術》被合稱為企業文化研究的四重奏,這標誌著企業文化研究的興起(郭紀金,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