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

一,我縣柑橘產業的現狀與潛在危機

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縣19個鄉鎮、18.1309萬戶、58.0297萬人,擁有耕地總面積60.095萬畝,其中旱地20.7597萬畝,水田39.3308萬畝。主要農作物布局情況分別為:柑橘44.05萬畝、年產值4.5億元以上,蔬菜10萬畝、年產值2億元左右,油菜39萬畝、年產值1.5億元左右,水稻總播面65萬畝,糧食作物總播面95.55萬畝、棉花3萬畝,茶葉9.8萬畝。養殖產業尤其是生豬、家禽養殖在我縣農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縱觀全縣的農業產業,無論是從覆蓋面、生產基礎、對全縣農村經濟的影響力、產值、投入產出比、為農民增收的潛力等方面權衡,柑橘產業以成為我縣農業種植業的第一大優勢產業。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不盡人意的因素已凸顯。至使該優勢產業在國內乃至出口市場出現了嚴重危急。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隨著鮮活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新的水果品種不斷緩季湧現、並充實市場,同季內各種不同季節的時令水果大量上市搶占市場,讓消費者迎接不暇,增強了消費者對鮮食水果的選擇靈活性。如北方生產的桃、葡萄、香梨、梨棗,南方生產的荔枝、龍眼、砂糖柑等,諸多鮮食果品衝刺市場,使有限的市場得到了無限的充實,大大削減了消費者對柑橘鮮果的依賴性。

二是全國柑橘主產區的不斷延伸,產業勢力的不斷擴張,同類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氛圍。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柑橘適宜產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國每年以數十萬畝的速度遞增,特別是與我省鄰近的湖北、四川、江西、本省湘南地區、鄰近縣市的慈利、澧縣、臨澧、桃源等省、地區和縣市大量發展柑橘產業,並逐年受益,使我縣的特色產業逐年失色,日趨平庸。

三是存舊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給我縣的柑橘產業戴上了沉重的枷鎖。由於我縣柑橘生產起步較早,當時的產業發展沒有固定的生產技術規範和生產模式。因此,難免出現在建園上時的種種缺限;比如,建園標準差、規划起點低。主要表現在:令人頭痛的密植園多、品種布局與結構的雜而亂、生產配套設施不完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混亂等等,嚴重的影響了產品品質。在產品經營方面雖然縣委、縣政府採取了大量的補救措施,如:舉辦柑橘節,承辦全國柑橘學會年會和各種以柑橘為主題的聯宜會、組建柑橘調運指揮部等一系列措施,但終究無法抵禦來自市場的無情打擊。

四是較大規模的產業陣容與不適應的栽培管理模式,已生產不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就生產規模而言,我縣44萬畝柑橘已經夠具規模了,但在栽培管理技術上眾說紛紜,尤其是在修剪、病蟲防治、施肥與地力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因而導致產品品質連年下降。

五是地力嚴重下降,已不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條件。由於化肥工業的日益發達和橘農對化肥的依賴性的日益增強,以及對三要素肥料迷信成度的加強,化肥用量連年遞增,尤其是近幾年來化肥生產企業,高養份肥料競相投放市場,造成橘園土壤的嚴重破壞。據縣土肥站土壤化驗室兩年來的化驗結果顯示,全縣近60%的橘園土壤ph值小於4.5,明顯酸化。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1%。從而使土壤板結,通透性降低,導致諸多養份固定,特別是中、微量元素養份的大量固定,使樹體表現出種種缺素症狀。從而造成樹體未老先衰、產量和品質連年下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