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城市供水壓力不足的調研報告

隨著**市城市框架的不斷拉大,**市城市系統供水壓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一情況**聖泉水務有限公司結合**現狀和地域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一、**市城市供水壓力現狀

**供水設施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到目前已形成生產能力6萬m3/d,輸配水管網總長118km(dn≥80mm),用水普及率98%,基本上滿足了城市用水需要。但按“城市給水系統應滿足城市的水量、水質、水壓及城市消防、安全給水的要求”(《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 gb50282-98)來衡量,還有較大差距。當前市民反映最普遍也是制約**供水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給水管網水壓不足,產生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現有供水系統起點低,城市擴展後顯得先天不足。

主要制水廠江北水廠是建市前按原縣城總規選址、徵用地和確定最終規模的,至今未能突破單水源、小水廠、以樹枝狀為主的供水管網,供水水壓為低壓制的格局。供水範圍原來主是要巴河兩岸較平坦的低洼區(高位山坡地帶尚未開發),且在上世紀80-90年代,城區多層建築大部分都設有屋頂水箱和加壓設備,對晝夜用水量和水壓不均勻情況自行調節,所以江北水廠建成初期,供大於求,市民滿意,政府高興,很多潛在問題尚未顯現。

撤縣建市後,**總規幾經修編,城市地位升級,供水範圍迅速向下游及高位區擴展,且建築層數普遍增加,小高層、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原有低壓制的供水系統,就顯得起點太低,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向中等城市的供水和安全性提高上的轉變。表現在: 1、應有多水源、多水廠及應急水源;2、低壓制管網的中遠端也應增設補壓設施;3、城市呈梯級開發後,地形起伏變大,應採用分區、分壓供水方式;4、重新合理布局生產、生活與消防合一的大的環狀管網建設;5、小高層、高層建築給水系統的豎向分區等等諸多問題日顯突出,原有供水系統先天不足的缺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擴展後新出現的供用水矛盾。

2、管網建設滯後,供水系統未能全面配套。

江北水廠生產能力經擴建改造後雖已達到5萬m3/d,但管網建設未能同步進行。由於原管網建設缺乏統一、科學、嚴密規劃,現有118km的管網多是逐年小步走“見效快”形成的小口徑管網,且大部分呈樹枝狀分布。近年供水量一增大,瓶頸問題就顯現出來。儘管出廠水壓力為0.45mpa,但至管網末端已銳減至0.15-0.2mpa,甚至更低。這主要表現在管網末端的南壩片區、後河橋片區、高位區龍泉片區和迴風片區。

3、高位調節水池損壞,直接影響壓力調控。

**供水區域多分布在離水廠較遠的中下游地段,為使出廠水輸水乾管較均勻地向城內輸水,在靠近江北水廠的白雲台建有磚砌結構的高位調節水池兩個,總容積3500 m3,除調蓄水量外,主要功能是起穩壓作用。由於北二環開發建設,水池周圍山體截腳和放炮施工作業等影響,致使1號水池(XX m3,)已開裂無法修復,僅剩2號水池在低水位狀態下維持工作,使之調蓄和穩壓作用大大減弱。管網水壓波動的幅度和頻率增加,高峰供水時壓力波動尤為突出。目前城區不僅出現高地段、高區位、高樓層欠壓缺水,甚至出現了低區供水壓力不夠現象,如南壩片區、北門片區和後河小區。

4、新建住宅小區供水後遺症層出不窮。

近幾年來,**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各處如雨後春筍般建成一片片居民小區商品住宅群,大多數是7-12層的小高層建築。但供水水壓問題從未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從設計、施工到建成交付使用,均無樓院供水加壓設施。靠城市供水管網壓力是否能直供到頂,開發商似乎從未懷疑過。而實際上,小區室內室外給水系統不完善,供水設施不配套,交房後供水問題層出不窮,高層位住戶反映熱水器打不開,廁所排便沖不走的欠壓問題嚴重存在,物業管理跟不上,水一通,供用水雙方矛盾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