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紀實

*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紀實 ——編織社會保障網  打造民生工程 *地處浙江中部沿海,我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是溫黃平原腹部台州市的主體城區,是我國股份合作經濟的最先發源地之一。1994年11月撤鎮建區,全區陸域面積274平方公里,轄4個鎮、6個街道,總人口41萬。 *歷史悠久,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民資豐厚,商貿繁榮。清代乾隆年間,就成為浙東南著名商埠。建區九年來,在這片古老的熱土上,這個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譜寫著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新篇章。   起步篇:社會保障零的起步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主要特徵是:基本保障,廣泛覆蓋,多個層次,逐步統一。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國家強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保險逐步覆蓋全體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國家積極推動其他保障形式的發展,力爭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改革與發展,逐步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這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更多地側重於制度的改革與探索,各類社會保障制度都極不完善,且範圍只局限在國有企業職工和部分城鎮職工及離退休人員,保障覆蓋面狹隘,保障功能十分有限。在養老保險方面,我國於1984年開始進行改革,1991開始在部分農村地區進行試點,於1997年全面推開;醫療保險方面,於1988年開始對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費醫療制度和國有企業勞保醫療制度進行改革,於1998年開始在全國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自1986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來;生育保險制度自1988年開始在一些地區進行企業生育保險制度改革,1994年制定了《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於1993年開始對城市社會救濟制度進行改革,償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為加強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規劃和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監督,我國對社會保障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建設從此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並在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在這一時期,台州還未建市,只作為一個地區的行政體制存在。而在1994年建區前,*只是台州地區黃巖縣的一個小鎮,建區時下轄周邊的12個鄉鎮(街道),這裡國家投資的項目相對很少,國營企業不多,城鎮居民人口只占其中的極少一部分,社會保障觀念還未在廣大民眾中普遍形成。1994年底全區國內生總值26.43億元,財政總收入18.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8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50元,金融機構年末存款13.82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6億元。新建區經濟基礎相對簿弱,百業待興,沒有更多的資金用於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幾近空白。目前的幾大保險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都是在1995年後逐步建立起來的。  ——養老保險。1994年底剛建區時,從黃岩劃入680萬元基金作為啟動基金,於1995年1月開始正式運行。  ——醫療保險。於1997年底開始進行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當時只有2家企業、120名職工參加。   ——工傷保險。於1996年1月1日開始實施,啟動基金只有40萬元。  ——生育保險。於1998年12月開始實施,開始時從地方綜合發展基金中注入墊底運行資金20萬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很早就形成了針對城鄉貧困居民的社會救濟制度,在此基礎上,於1997年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發展篇: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 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特別是1998年以來,黨中央、xx做出了一系列推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決策。以此為契機,該區適時出台政策,強力推進社保體系建設,並在人代會上提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目標、中期目標乃至長期目標中,把著眼於解決民生必需,增強百姓福祉,構築社會保障體系列為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務之一, 作為踐行“xxxx”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提出切實從“管理政府”向“為民政府”轉變,開始了全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新階段,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從此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統一部署,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台階,逐步建立了以養老保險為龍頭,連線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同時,建立起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等各項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基本成型,並形成一系列富有特點的做法。   ——養老保險制度。經過幾年的發展,至今年7月底,全區已參加養老保險企業2045家,其中非公有制企業1827家;已參加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37268人,其中非公有制企業職工24861人。養老基金結餘15148萬元,支付能力達34.7個月,其中企業養老基金結餘12187萬元,支付能力達33.3個月。 ——醫療保險制度。至XX年底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公費醫療、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平穩過渡。截止今年7月底,全區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機關企事業單位556家,參保人數為20798人。  ——工傷保險制度。截止今年7月底,全區共有185家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參保人數9149人,工傷保險基金累計結餘107萬元。  ——生育保險制度。截止今年7月底,全區有140家單位,5803人參加生育保險,累計結餘生育保險基金5萬元。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城區居民人均收入不低於180元/月、建制鎮居民人均收入不低於150元/月、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低於110元/月的標準,全區有127戶、233位城鎮居民和2297戶、3599位農村居民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  ——城鎮“三無”對象和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目前,全區集中供養的有215人,分散供養的有84人。集中在敬老院供養的五保對象供養標準人均為3000多元/年,分散供養的標準為人均1300-1800元/年。 ——其它幫扶、救助工作。開展了殘疾人康復和救扶工作;建立了區慈善總會和慈善基金,開展正常性的慈善救助活動;開展臨時救助和結對幫扶工作,每年用於結對幫扶的資金達20餘萬元;重視解決“三殘”學生、部分享受低保和困難家庭學生

的義務教育,以及高中、大學的助學問題,等等。  *社保人清醒地認識到,要想適應市場經濟和改革的大潮,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與時俱進、負重拼搏、開拓創新。為此,他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 其一,與時俱進,適時出台政策,確保社保工作正常運行。自1995年該區實施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以來,先後出台了《*區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路政發〔1995〕2號)、《關於貫徹〈*區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路政辦〔1995〕 1 號)、《關於鄉鎮各類企業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若干意見》(路政辦〔1995〕3號)、《關於籌集地方養老保險基金的實施意見》(路政辦〔1995〕4號)、《關於鄉鎮機關招選幹部和各事業站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關事項的通知》(路人勞〔1995〕82號)、《台州市*區私營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實施意見》(路人勞〔1995〕98號)、《關於私營、貨運(車輛)車主及駕駛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實施意見》(*區人勞局、交通局聯合檔案路人勞〔1997〕79號)、《關於印發*區社會保險擴大覆蓋面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路政發〔XX〕62號)、《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路政發〔XX〕76號)等10多個政策檔案,為該區的社會保險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從而使該區的社會保險事業發展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其二,強化社保宣傳力度,在社會保險覆蓋面上取得新實破。為了使社會保險深入千家萬戶,該區通過新聞媒體、上街諮詢、文藝匯演、巡迴宣傳車、召開座談會、深入企業宣講等多種形式加大社保宣傳力度,使廣大民眾加深對社保的認識,增強人們的參保意識。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已由最初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逐漸向非公有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及自由職業者延伸,突出了以重點骨幹企業為擴面重點,收到了以大帶小、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果。尤其是XX年養老擴面達2萬餘人,養老保險參保職工參保率由年初的43%提高到88%,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2萬餘人,城區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和覆蓋率已達到95%,至年底將提前一年實現省政府提出的養老、醫療保險全覆蓋的目標。 其三,強化基金征繳,社會保障支撐能力不斷增強。該區社保和地稅密切配合,共同商討基金征繳的有效辦法,每月召開一次社保、地稅聯席會議,改變了以往的征繳方式,即由地稅部門根據企業計稅工資人數核定其參保人數,採取先由地稅徵收,後由社保登記的辦法,做到了既分工又協作,使基金征繳率由XX年以前的83%提高到XX年底的97%,並於XX年被評為全省社保基金征繳先進單位。今年1—7月共征繳基金6241萬元,至7月底企業養老基金結餘15148萬元,支付能力達34.7個月,其中企業養老基金結餘12187萬元,支付能力達33.3個月,居全市首位,列全省前茅。 (四)規範基金管理,確保了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水平不斷提高。加強基金監管,實行收支“兩條線”,徹底杜絕擠占、挪用基金等問題。發放基金嚴格規範,徹底杜絕虛報冒領養老金現象,確保了基金的安全、完整、增值。從歷次審計部門對社保基金的審計情況來看,該區社保基金管理、使用都嚴格規範,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加大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力度,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通過銀行或郵政系統發放,遍及城鄉各地的養老金髮放網點達100多個,為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社會化發放水平和程度不斷提高,自1999年至今社會化發放率年年達到100%。 其五,基礎性管理服務措施和手段不斷完善。強化了參保單位和人員的檔案管理和個人帳戶的建帳工作,方便參保者查詢。加強社保資料庫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業務操作由手工向電腦操作完全過渡,並適時更新電腦軟體,提高辦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強與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和協調。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巡查,督促定點醫療機構自覺遵守醫保定點協定,切實維護廣大參保者的利益;加強與各定點醫療機構間的緊密聯繫,共同商討提高服務質量的有效辦法。不斷擴大定點範圍,定點網路不斷延伸至各鎮(街道),目前省市級定點醫院有20餘家,區內定點醫院有19家、定點藥店有3家,為廣大參保者的就醫購藥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同時,加快了社保“三優”服務視窗建設,為參保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其六,不斷加大社會合力救助力度。如:穩步推進最低生活保障的提標擴面工作,每年都根據地方實際調高保障標準;建立特困家庭生活保障優惠扶助制度,對特困家庭就業、就學、基本生活支出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救助、生活補助和政策扶持;經常性開展慈善救助活動,等等。    完善篇:將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鎮 社會保險體系  構築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的經濟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並且發展速度很快。 XX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1.2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0.2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7.46 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45元,全區各類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達140.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年末存款63.47億元,人均超萬元,一些指標已超過了小康標準。*區的領導清醒認識到,在這樣一個經濟發達地區,完全有條件率先建立起比完善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有能力加快構築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為此,XX年8月7日,全省社會保障工作會議後,*提出通過2—3年的努力,構建起涵蓋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三殘”學生和低保、貧困家庭子女入學補助等內容的、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險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至XX年底基本實現全區養老保險全覆蓋、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全覆蓋,至XX年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的宏偉目標。並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明確的措施。 在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方面,提出按照目標要求,再接再厲、積極探索,努力在制度創新上求得更大的突破。 其一,進一步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借鑑全省各地好的做法的同時,進一步研究事業單位的養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