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房地產行業經營現狀及稅務稽查、管理對策

(2)開發成本核算及結轉的方法。目前多數房地產企業結轉開發成本的方法為:

可售面積單位工程成本=成本對象總成本÷可銷售總面積

銷售成本=已實現銷售的可售面積×可售面積單位工程成本

由於房屋開發的自身特點,單位造價的形成會出現計畫成本與實際成本之分,即:前期開發成本費用高,中後期開發費用減少,而且大量公共配套設施需在總銷售面積中分攤,項目的開發周期一般又在1年以上;所以財務在核算銷售成本時,項目早期會出現對計畫預算的開發成本採取預提方式,隨著中後期成本支出逐漸減少,開發成本的結轉才會與實際最後成本逐漸接近,最後在工程辦理竣工結算後,企業財務再根據“工程價款結算單”對預提數與實際支出數的差額,增加或減少有關開發產品的成本。

(三)稅金的計算特點

房地產企業在稅金計算有別於其他行業的特點有:

1、房地產企業採取預收款或預收定金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或銷售不動產的,月末按“預收帳款”貸方發生額的5%交納營業稅及附加,對出租開發產品的出租收入,按5%交納營業稅,同時按規定交納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或房產稅。

2、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確定及繳納情況

根據國稅發【XX】83號文規定,採取預售方式銷售開發產品的,其當期取得的預售收入先按規定的成本利潤率(不低於15%)計算出預計營業利潤額,再併入當期應納稅所得統一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待開發產品完工時在進行結算調整。

三、房地產企業的稅務違法行為及分析

(一)隱匿收入

1、“預收帳款”結轉銷售收入的時間滯後。部分企業將收取的房款在“預收帳款”或“其他應付帳款”科目中長期掛帳不作銷售處理,通過推遲“預收帳款”結轉“銷售收入”的時間,有意識的延緩銷售收入實現,影響納稅義務發生時間,造成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申報納稅滯後。

2、提供虛假或不完整的銷售面積。銷售面積不屬於企業納稅申報中必須填寫的內容,但該數據卻能直接及時反映出企業銷售的進度,為初步估算銷售收入實現的狀況提供依據。所以企業有關人員有意識隱瞞、不肯如實提供實際銷售面積,增加稅務人員核算企業收入的難度。如高原房地產公司在3302項目中,未將與住房一起出售的小房面積XX多平米併入銷售面積。

3、以物易物隱匿收入。在大額費用支付中常用其開發的商品房抵頂其所欠施工款、材料款、廣告費、職工福利等費用,而在商品房“銷售收入”中卻不記載,造成了稅款的流失。例如冀鹽房地產公司1996年6月轉讓土地使用權給市供熱公司,抵頂了應付市供熱公司的240萬

元熱力集資款,造成少繳營業稅及附加38.6萬元。

4、假代建、真開發。即:開發商以土地所有方的名義報建,所需資金由開發商“借給”對方使用,實際操作卻有相當一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以轉讓部分房屋的所有權為代價,換取了部分土地的使用權,而土地所有方以轉讓部分土地的使用權取得部分房屋的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