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xx”期間是我市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培育新增長極、啟動新一輪經濟社會共享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提高我市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為更好地開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xx”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9月下旬,由市高新辦牽頭,組織市經委、市財政局、市統計局、市信息辦、市發展規劃院等單位赴武漢、成都、重慶三地進行調研交流,與當地經信委、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及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廣泛交流,學習吸收當地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一、三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XX年,武漢、成都、重慶三地高新技術產業都呈現快速發展勢頭。武漢市XX年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為2055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動漫、積體電路三大產業產值增幅分別高達35%、43%和46%;節能環保、生物、軟體服務外包、新一代移動通信等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1469.25億元,增加值575.62億元。重慶市高技術產業XX年銷售產值達1028.22億元,同比增長19.8%;實現銷售收入987.73億元,增長18.1%;實現利潤64.35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電器機械器材及專用設備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已成為重慶高新技術的四大支柱產業。

二、三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點

武漢、成都、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工作,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和主戰場。

1、空間布局合理,企業密集度高

武漢市工業空間布局分為汽車及機電產業集聚區、電子信息及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鋼鐵化工及環保產業集聚區、食品產業集聚區四大塊,分別位於武漢市的西、南、東、北面。其中,東湖高新區為國家級開發區,成立於1988年,區內包括武大、華中科大等4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郵電科學院等56所科研院所、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00多個技術開發機構、20多萬名專業技術人員、55名兩院院士。園區擁有80萬名在校大學生,科技、教育實力居全國第三,XX年又被批准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初步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環保、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高科技農業等六大高新技術產業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

成都市有21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其中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及西區為國家級開發區。成都高新區籌建於1988年,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分為南部園區和西部園區,截至XX年底共聚集各類企業13000多家,包括863家外商投資企業和超過600家的軟體類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8家,初步形成了積體電路、光電顯示、軟體及服務外包、通信、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六大產業集群。

重慶市擁有43個工業園區,其中北部新區(經開區、高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開發區。北部新區成立於XX年,面積130平方公里,截至XX年底累計簽約項目3551個,契約投資總額1265億元。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868戶,契約外資82億美元,世界500強入駐近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