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升現代都市農業的調研材料

1、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農業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和布局,做好總體功能定位,並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要求,限制發展數量,重在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絕“遍地開花”。二要搭建科技服務、產品認證、流通物流、會展經濟等服務平台,構架起與全國大中城市的農業交流與溝通的橋樑,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帶;三是利用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途徑,為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四是充分打造旅遊觀光農業,規劃好一批新的生態旅遊點、休閒垂釣園、名貴花卉觀賞園等旅遊觀光點,充分發展旅遊經濟,迅速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2.加大投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發展的必備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農業高產穩產的基礎,針對目前全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等現實問題,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在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增加農業經費投入等方面,落實積極的舉措。對片區內供排水設施進行合理布局和整修,加強與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世行加灌等重大農業項目規劃建設的銜接,力爭在3~5年內全面改變片區內農田水利設施相對滯後的現狀。

3、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逐步做到集約化、規模化

按照“2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50%,5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90%以上”的土地流轉目標,一要提高認識。大力宣傳土地流轉的重大意義和中央、省、市各級出台的土地流轉政策,全面提高基層廣大幹部民眾的思想認識。二要強化依法管理的理念。嚴格土地審批許可權,以村民自願為基礎,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依法流轉,保護基本農田。三要健全征地程式,完善征地補償和安置政策。建立和完善區、鎮街、村居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讓農民意識到土地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本化的生產要素,流轉後既能擁有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又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土地租金收入。

4、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傳統農業面積

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化轉型為方向,一要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一方面加大對農技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最前沿的農業生產技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城鄉一體化的優勢,加強與省內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的聯繫,進行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採取聘請、授課、派員進修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全區的農業技術力量,為全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二要充分利用秋種換茬之機,廣泛宣傳,在引進優新、高產、高效的農業新品種上下功夫,力爭完成每年傳統糧油種植面積平均壓減1萬畝,農作物秸稈產量減少XX噸,新增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5000畝的工作目標。

5、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化存在著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尤其是一些高度分散、超小規模的家庭承包經營,與都市農業的發展很不相適應。為此,應根據都市農業發展特點,進行必要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創新與改革。一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和契約生產,通過規劃的運作機制將更多的農戶納入農業企業的產業體系之中。二要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操作規範,鼓勵農戶在自願的基礎上將土地經營權通過入股、租賃、契約等方式實現流轉和集中經營,多創建些“內生型”的農業企業,如成立專業公司、社區農莊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組織化。三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產經營的對外開放度。積極吸納外來企業發展企業化農業生產經營,鼓勵和支持外來企業與區域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擴大規模,逐步實現分散到集中,形成整體優勢。

6、保護生態環境,控制面源污染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水環境是發展都市農業、建設濱湖新區的前提要求。為此,一要宣傳到位。使全區廣大幹部職工和農民民眾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訓,做到安全合理用藥、施肥;二要統籌聯動。區級農業、水務、環保、建設、經濟發展等職能部門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抓好片區內生態環境治理。三要大力發展生態節水農業。通過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農產品的比重。區農技推广部門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以及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四要加大農村改水改廁力度,推進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與處理。加大農村污水管網建設,並逐步與城市污水管網對接。五是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力爭3年內片區內所有農民民眾都能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六要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打造生態園林區、以“生態型現代化濱湖新區”建設為統攬,致力於“城湖相映、綠意盎然、自然和諧、良性循環”的綠地系統建設,以三大片區的濕地為面,以環城公園、高壓走廊綠化帶、十五里河、外環高速公路、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等林帶為線,以望湖城公園、綠色港灣公園、市義務植樹基地、董城生態農莊、新民葡萄農莊為點,按照點、線、面全方位擴張思路,充分利用濕地治污,努力建成“人在景中、城在林中、宜游、宜居、宜樂”的生態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