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調研報告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存在的幾個問題

國家為了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保護農民種糧利益,從XX年起在部分糧食主產省實行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最低價糧拍賣隨之產生。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最低價糧收購政策對穩定和促進糧食生產,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穩定糧食市場價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起了積極的作用。最低價糧拍賣為購糧客戶提供了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但是,最低價糧收購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一、收購環節:收購質量難保證,收購費用較低。

托市收購(最低價收購)不同於一般的市場收購。托市收購是按照“有利於保護農民利益,有利於糧食安全儲存,有利於監管,有利於糧食銷售”的原則執行。有收購主體資格的企業在收購時必須公開收購價格,公開質量標準,不得壓級壓價,滿足農民售餘糧的要求,同時又要堅持質量標準。但近年隨著托市政策的連續出台,農民的質量意識也逐漸淡薄,特別是聯合收割機推廣使用後,田間初步整曬,除雜基本上簡化,給糧食管理工作增加了壓力,帶來了難度。

為方便農民售糧,XX年湖南大面積增加了委託收儲庫點和延伸庫點,以益陽市為例,XX年收購庫點比上年增加60%。托市糧作為臨時性國家儲備糧,有收購資格主體的企業,為了獲得一筆可以維繫企業生存的管理費用,在收購季節都想最大限度掌握糧源,從而對收購市場形成競爭態勢。最低收購價預案啟動後,稻穀最低收購價價格底數是固定的(1400元/噸),由於托市企業都敞開收購,掌握了糧源的個體糧商生意火爆,待價而沽,企業在收購環節實際支付的收購費用高於核定的50元/噸,無利潤可談。

二、儲存環節:正常損耗無補貼,保管費用較低。

最低收購價收購的糧食,糧權是國家的,托市收購企業無糧食經營權和所有權。企業托市收購賺的是國家50元/噸的收購費用和70元/噸的保管費用。糧食入庫後由中儲糧系統和農發行聯合檢查,質量、數量合格後才能驗收入庫。為爭取微薄的保管費用補貼,企業自上至下都是高度重視庫存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嚴格按照有關管理辦法來履行存儲契約,以確保儲糧的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存安全。但是糧食在儲存過程中的正常損耗如水分減量、保管自然損耗等,得不到額外補償,全部由企業負擔。

再者,臨時存儲的最低價糧由國家組織拍賣,承儲企業難保管1年以上。由於保管費是按實際保管月份撥付的,剔除糧食保管過程中的正常損耗、人員工資後,國家給的保管費用已所剩無幾了。

三、拍賣出庫環節

最低價糧食的銷售是由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市場情況擇機銷售,實行公開拍賣,單位核算,盈利上繳中央財政,差價虧損由中央財政負擔。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作為賣方,採取現場和網上同時競價的方式,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組織競價銷售。在拍賣出庫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貨款回籠緩慢,承儲企業利息包袱重。《最低收購價糧食競價銷售交易細則》中明確規定,承儲庫必須憑《出庫單》無條件執行出庫計畫,且對出庫費作了嚴格的界定,否則將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各糧食承儲企業在出庫時,必須按契約規定的時間、質量、品種、數量交貨。但由國家組織糧食拍賣後的貸款回籠十分緩慢,平均在3個月以後,給承貸企業(即托市收購企業)形成了較大的利息差,企業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