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婦女勞動權益工作調研報告

《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XX年來,男女平等就業和女職工的勞動權益保障得到了進一步的維護。中國城鄉婦女就業人數從1990年的2.91億增加到XX年3.37億。目前城鎮單位女性從業人員為4156萬人,占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總數的38%。但在婦女權益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全國婦聯XX年5月《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情況調查報告中,認為城鎮婦女勞動權益受侵害的現象在所有問題中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就業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女工勞動保護規定不落實。我認為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

(一)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依然影響著女性就業。“男主外,女主內”已成為中國家庭的固定模式,束縛著婦女的解放。然而社會的進步已經促使婦女從家庭進入社會,特別是在當前改革開放的年代裡,愈來愈多的女性參與社會活動。即便如此,她們中的大多數毅然承擔著社會和家庭的雙重角色,承擔著人類再生產的光榮使命。這使職業女性,尤其是已婚的職業女性,在精力、時間,感情、體力等方面必然比男性要承擔更多的負擔,為此付出更多的代價。這種性別的衝突,使女性在參與社會活動及勞動就業方面客觀上就有所限制,在男女公平競爭的天平上,女性就略低一籌。更何況社會上歧視婦女的現象並未完全消除,表現在招工、招生、畢業分配、住房分配、下崗就業等方面。

(二)在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時期,男女兩性的差異是導致婦女實現勞動就業的障礙。

1.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因素的增加和擴展,社會分工加劇,性別職業被強化了。在衛生、社會福利、金融保險,廣播電視這些被認為更適合女性生理條件的行業,這幾年就業人數呈上升趨勢,而這些被女性看好的行業,男性同樣可以參與;相反地,如高空、井下、高溫等工作,女性由於自身生理特點卻無法參與。尤其是下崗女工,她們所從事的職業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營業員、行銷員、勤務工、家政服務等;對要求高的管理類、技術類的崗位很少涉足。同時由於受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即使是適合女性的就業崗位,用人單位還要選擇那些文化程度較高、年紀輕、長相好的婦女。

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的公平競爭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中突加劇,也給婦女就業造成了一定困難。女性的生理機能決定了她們在一生中必然要經過經期、懷孕期、生育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特殊時期。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形勢下,私營企業、個體經濟、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這些企業又是近幾年來吸納勞動力較多的企業,尤其是這些企業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有的工種技術含量不高,很適合婦女勞動。但由於這些企業多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考慮自身經濟利益比較多。在吸收婦女勞動力時,企業主考慮女性懷孕、生產、撫養後代等特殊時期,會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為降低成本,增加利益,因此他們往往“寧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三)女性總體素質偏低,特別是下崗女工更為突出。她們大都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偏低,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女性文化素質偏低,已成為女性就業競爭的一個弱勢,也是影響女性就業的關鍵因素。從總體上看,目前婦女就業的壓力仍然很大,就以北京市為例:全市單位招用人員中,女性只占總需求量的27.3%。北京市某負責人說:“這既有用人單位性別選擇傾向,也有婦女自身就業能力問題。”

(四)在維護女工勞動保護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不少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中個體、民營以及租賃承包的國有大集體企業主,對國家制定的女工勞動保護、女工禁忌的勞動範圍等不了解或根本就無視其存在,缺乏保護勞動女工的意識。這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為代價以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突出表現在:任意延長工作時間、加班不加薪;任意加大工作強度,員工超負荷勞動;低報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不簽訂勞動契約,任意解僱,有的試用期滿即換人有害有毒不適合女性工作環境的事先不告知等,特別是在對待女職工特殊期保護方面很少或甚至沒有相應措施。有的企業甚至將女工勞動保護和婦女保健開支一減再減,企業不設或很少設有託兒所、哺乳問,有的企業規定女工在錄用期要保證不生育等。根據全國婦聯《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情況調查報告的統計數字顯示,所在單位沒有為婦女提供特殊保護措施的:哺乳期為25.6%,孕期40.1%,經期78.5%。婦女本身也缺乏維權意識,有的女工也不了解國家和政府對女職工還制定有專門法規,因此對她們來說談不上維權,只好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換取一個生存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