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研

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 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

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 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 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 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 合理, 老的老了, 工作精力有限;  年輕的又過於年輕, 沒有什麼工作經歷, 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 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 只注重學

校教學管理,  對教學管理以外的, 如學校安全管理, 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 管理的力度不夠。

3、 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 補”後, 人民民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 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 由於政府財力有限, 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 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 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 如校舍建設、綠 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於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於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經費方面

1、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同時建立農村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稅費改革後,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稅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於農村基礎教育。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2、拓寬籌資渠道,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由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還沒有達到完全支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水平,所以從長遠發展來看,農村教育經費完全靠國家長久支付的可能性並不大。要想使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除了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保證外,還應該通過其他渠道儘可能多地籌措經費。比如可以建立“義務教育基金會”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發行教育彩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支持義務教育。所得的資金由政府根據有關政策統一進行調配,切實定向用於農村教育。同時建議國家出台農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證農村教育的優先發展。

(二)師資方面

1、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

農村教師信息閉塞,接受培訓的機會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學方式都與城市的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級政府要大力開發並充分利用國內外教育援助項目,加強對農村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同時在教師繼續教育政策方面對農村教師要有所傾斜,比如為農村教師提供免費的培訓,適當增強教師培訓名額等。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內容,同時還要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注重教師實際教育教學素質的提高和教師的實際教學效果,以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

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實現教師的雙向流動。實施“教師交流機制”,把城裡的老師交流到農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帶動農村的教育;農村教師則到城市學校去實習,充實提高,以解決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從而有效控制輟學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規定,剛畢業的大學生必須到農村支教一年,並把支教作為將來評職稱的一項條件。同時給予支教大學生提前半年轉正的優惠條件。XX年,鄭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從XX年起,鄭州市將在5年內實現所有城市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1年。鄭州市教育局檔案規定:從XX年起,市直學校每年下鄉交流人數應不低於全體教職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所傾斜,比如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巡迴授課,鼓勵緊缺學科教師的流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