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範小城鎮建設調研報告

(四)管理能力明顯提升。一是設立機構,建設隊伍。16個示範鎮均成立了規劃建設管理所,落實工作人員52名,解決了辦公場所和工作經費。全市舉辦3期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培訓班,培訓相關幹部458人。從小城鎮建設的長期經營出發,市政府委託職院連續5年定向培養600名建工專業高職生,XX年、XX年已分別完成150名招生計畫。二是綜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頭鎮出台《鎮容和環境管理實施辦法》、《戶外廣告管理辦法》、《垃圾管理辦法》、《煙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鎮管理制度,組建城管中隊、消防支隊等管理隊伍,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城管監察車、消防灑水車、治安巡邏車,推行住戶衛生“三包”管理,依法開展了“亂停亂放、亂搭亂建、占道經營”專項整治活動,城鎮管理實現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

在近兩年示範小城鎮建設實踐中,各級加深了認識,積累了經驗。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動、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嚴格考核”的推進機制。各區(縣)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示範小城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負責人、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示範小城鎮聯席會議制度,全面加強指揮調度、綜合協調和要素統籌。如印江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項目資金統籌辦公室,對財政資金進行整合,支持小城鎮加快發展。各區(縣)普遍出台支持示範小城鎮建設的實施意見或方案,從用地指標、資金安排、幹部配置、部門幫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進市場運作,XX年16個示範小城鎮招商引資項目102個,簽約資金96.18億元,到位資金42.31億元。印江縣採取異地bt模式融資1.5億元,加快了木黃鎮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建立了“按月調度、季度檢查、半年通報、年度考核”的跟蹤督查和考核推動機制,營造了“比學趕超、增比進位”的競爭發展氛圍。

二是探索了“規劃先行、路網拉開、項目推動、建管並重”的建設路徑。各區(縣)和示範鎮黨政領導能夠認識到,通過加強規劃解決城鎮空間布局、發展時序和避免無序建設、重複建設的問題,敢於聘請高資質、高水平專家設計論證,捨得在規劃上花錢。通過拉開路網,以新區建設促進老城疏散。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完善市政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堅持建管並重,通過改變鎮容鎮貌、提供公共服務,營造良好人居和創業就業環境,16個示範鎮新增小微企業38家,新增城鎮人口3426人,促進了產業發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級層面作出了促進城鎮建設長期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國有土地熟地出讓,不僅延長土地增值鏈條、為城鎮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更有利於掌握城鎮發展的主動權,改變由開發商牽制城鎮規劃的被動局面;規劃和土地審批一支筆,不僅有利於規劃的實施、形成城鎮風貌,更有利於控制開發商的圈地行為;開發城鎮地下空間,不僅有利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也有利於增加城鎮綠地面積。

三、問題和困難

(一)思想認識不夠。一些地方沒有從全局的高度去認識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意義,主動發展意識不強,簡單地認為小城鎮建設就是搞“8個1”、“8+3”和“8+x”工程,存在被動應付考核的現象。

(二)規劃布局不優。有的地方城鎮功能定位模糊,選項較多,重點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不相銜接;有的地方缺少對外交通、城鎮路網、市政設施和公用事業等專項配套規劃;有的地方修建性詳規編制力度不夠,建築風格不統一;有的地方規劃實施不好,規劃僅僅用來應付檢查,而不是引領小城鎮建設。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網不發達,只有主幹道,沒有次幹道和支路,“一條路、兩排房”,“路即是街、街即為市”的現象還較突出;交易市場、停車場、公共廁所、垃圾收運等設施建設滯後;“兩違”建築突出,農貿市場閒置,占道經營普遍,衛生保潔不夠,城鎮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較難。土地指標不能滿足建設用地需求,為了完成建設任務,有先上車後補票的情況。資金籌措難度大,民間資本參與建設的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城鎮規劃管理和建設人才少,不適應小城鎮加快發展的需要。

(五)推進亟待發力。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100個示範小城鎮改革發展的十條意見》(黔委廳字﹝XX﹞68號檔案,以下稱省委《十條意見》)尚未落地,擴權強鎮要求落實不好,權責不對等;區(縣)政府協調統籌力度不大,部門政策、資金、項目向示範鎮傾斜不夠,幫扶作用不明顯;考核指標設定不盡合理。示範小城鎮基礎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礎差,但考核指標卻沒有太大區別。如考核“8個1”或“8+3”建設內容,對存量較多的示範鎮,即便增量小,也會有個好的考核結果,這就形不成足夠壓力;而沒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範鎮,即便增量多,也難以取得好的考核結果,這就容易挫傷積極性。